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網站7月8日文章,原題:節(jié)儉的中國人難改存錢舊習
30多年來,得益于政府大規(guī)模投資和成為世界出口大國,中國一直享受著天文數字般的增長。但如今這些好日子行將結束,政府正希望中國消費者推動未來發(fā)展。然而,節(jié)儉傳統和對官員由來已久的不信任,使敦促中國人多花錢的努力受阻。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吝嗇的消費者之一。2010年,家庭消費在整個經濟中的比例僅為35%,相比之下,美國人和歐洲人的比例分別為71%和57%。中國人還更喜歡存錢,2010年中國家庭平均儲蓄率為38%,而美國和日本家庭僅分別為3.9%和2.8%。
盡管中國年輕人已開始多花錢、少儲蓄并比父母更頻繁地使用信用卡,但積習似乎難改,可能需要新的一代人才能移風易俗。
中國人多存少花的原因很復雜,一定程度上源自傳統,但也是對政府阻礙消費政策的一種反應。50歲以上的人喜歡將60%的收入存起來,他們對經濟困難和政治動蕩的歲月記憶猶新。某些更年輕的中國人則堅持節(jié)儉傳統。現年30歲的上海會計師托尼·任月薪2600美元,他將一半左右的收入存到銀行,但他表示他并非什么都不想要,“我花錢不多的原因或許是太忙”。
但中國人之所以儲蓄是因為其他實際原因。購買一套住房通常需支付相當于總價30%的首付款,對許多人而言這是一個天文數字。此外,大多數人在30多歲時開始有第一個孩子,而正是從這時候起他們開始為未來教育費用攢錢。
讓民眾多支出已經成為政府的最新口號。但在北大金融學教授邁克爾·佩蒂斯看來,真正的問題并非在于中國消費者花錢太少,而是他們可花的錢太少。他表示,家庭收入僅占中國GDP總量的50%,而美國的比例為80%。這意味著,從根本上看,政府在經濟中的占比過高。或正如某些中國人所言,中國是國富民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