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人聚集而存在,因人交往而發(fā)展。包容理應成為每個城市的精神內核。城市流浪者群體的形成,原因可能多種多樣,構成也頗為復雜,甚至其中不乏一時找不到門路、又無錢住店的外來打工者。他們棲身于高架橋底這類場所,可能于市容不雅,也會存在有關方面所說的“其他問題”。但在高架橋底澆筑出成片的“水泥錐”,不能說是給城市美容;除了驅除流浪者,我們想不出這些“水泥錐”還有多少存在的理由。
類似問題人們可能想到很多,核心是我們的城市應該怎么管理。“水泥錐”尖銳鋒利的棱角,放大了城市管理中的冷漠與簡單。人們對此生發(fā)出來的質疑和反感,體現(xiàn)出的恰恰是人性中的溫暖與善意。這種情感是城市包容、厚德精神的基石,是“讓生活更美好”的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不可或缺的養(yǎng)分。
近年來,各地政府順應人民期待,加大了城市公共設施建設投入,例如北京各區(qū)積極建設郊野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哈爾濱利用松花江穿城而過的地理優(yōu)勢,大力建設沿岸濕地公園;南昌加快推進鄱陽湖生態(tài)經濟區(qū)建設,打造適宜居民休閑娛樂的都市候鳥公園“生態(tài)名片”。類似措施對于方便市民親近自然、提高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自然得到市民好評。與之相比,突兀的“水泥錐”,顯得多么不合時宜。
城市管理出現(xiàn)問題,根本上是指導思想和管理思維問題。多些公共意識、服務意識,凡事多聽聽群眾意見,城市就會少一些“水泥錐”這種怪東西,多一些人情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