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地球政策研究所2008年一份報告稱,在1995年至2005年間,“中國自行車數量下降了35%,從6.7億輛減至4.35億輛,而與此同時,私人汽車擁有量則增加一倍以上,從420萬輛增至890萬輛。一些城市的政府把交通事故和交通堵塞歸咎于騎自行車的人,并關閉了自行車道。上海在2004年甚至禁止自行車進入市中心某些路段”。
但是從2011年起,或許是因為受到長期的交通擁堵以及美國駐華使領館執意報告中國各地空氣質量的觸動,中國政府的交通政策已經出現了逆轉,轉而開始鼓勵居民通過自行車共享計劃重拾騎自行車的傳統。
距上海不遠的杭州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公共自行車系統———迄今為止已有6萬輛,其目標是到2020年擁有17.5萬輛。北京本月早些時候也啟動了自己的公共自行車試點,并且在收到了大量批評之后,將從10月份起向非京籍人員———包括外地民工、旅游者和外國居民———提供自行車。
與此同時,盡管近來自行車在中國呈下降趨勢,而且人們觀念中的自行車過于實用化,以至于無法爭取到類似西方城市中的那些特立獨行的擁躉,但時尚的自行車文化似乎正在變得流行起來。在寧波、杭州、上海和北京,自行車手們參加的非正式賽事不斷出現,有些城市的參賽人數多達600人。
考慮到自行車是一種西方的發明,而且騎自行車風氣在近年的再度興起發生在中國境外,形成自行車文化將會使中國有機會迎頭趕上。哥本哈根的當代自行車文化之所以與眾不同,在于它融入了主流,而且并不依靠故作清高和遮遮掩掩來維持其魅力。哥本哈根甚至成功制造了運貨的三輪自行車,這種車曾是21世紀中國農民的象征。這非常酷。
要讓騎自行車在中國變得很酷還需要時間,目前自行車愛好者的圈子還僅限于人數相對不多的賽車手、時尚人士以及偶爾出現的古怪外僑群體。不過,借用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說過的一句名言,“永遠不要懷疑一小群有思想、有追求的公民可以改變世界。事實上,古往今來的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