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29日電 (記者楊文彥)“2010年中國人均GDP超過4200美元,正式跨上‘上中等收入’新臺階,為避免中國重蹈巴西等國的覆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要盡快轉變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
6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巴西瓦加斯基金會與中國社科智訊專家學者召開了《中等收入陷阱:來自拉丁美洲的案例分析》發布式,暨巴西經濟與“中等收入陷阱”研討會。中國社科智訊經濟學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長鄭秉文在會上指出,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的水平,轉變社會發展模式,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使社會可持續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撐,這是進入高收入即第四階段的必由之路。
2010中國人均GDP超4200美元 跨入“上中等收入”階段
世界銀行將世界各經濟體按年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劃分為四組,即低收入、下中等收入(偏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偏上中等收入)、高收入,并每年公布新調整的標準。根據2011年7月的最新調整,低收入的標準為年人均國民總收入1005美元及以下,下中等收入為1006-3975美元,上中等收入為3976-12275美元,高收入為12276美元及以上。其中,“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合計統稱為“中等收入”。
1978-2001年,中國處于“低收入”階段(低于人均GDP10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最新調整的標準,2010年中國人均GDP超過4200美元,標志著正式跨上“上中等收入”新臺階,這是繼2001年從“低收入”進入“下中等收入”行列之后的第二次歷史性跨越。
鄭秉文教授預測,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推測,中國實現第三次跨越、順利進入高收入組的時間大約在“十四五規劃”的區間,即大約需要12-14年左右的時間。按照這個預測,中國的“第三次跨越”將有可能再現“東亞速度”:在這個跨越中,日本用了12年(1973-1985年),新加坡用了11年(1979-1990年),中國香港用了11年(1978-1989年),韓國僅用了7年(1988-1995年)。
然而,據《中等收入陷阱:來自拉丁美洲的案例分析》指出,歷史上很多經濟體可以很快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但很多也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發展中國家在成功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即“貧困陷阱”,一般指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之后,雖然進入中等收入行列,但卻很少有國家能夠順利進入高收入行列,長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區間,他們或是陷入增長與回落的循環之中,或是較長期陷入增長十分緩慢甚至停滯的狀態。
例如,拉丁美洲的智利,在中等收入階段滯留了40年,烏拉圭滯留38年,巴西1975年進入了中等收入水平,至今尚未進入高收入水平階段。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預測,阿根廷大約在2015年左右才能達到進入高收入水平階段,屆時,阿根廷將在中等收入階段超過半個世紀即53年。
避免進入“中等收入陷阱”三保障:制度、政策和基礎設施
2010年中國已正式跨上“上中等收入”,如何避免中國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鄭秉文指出,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一國的發展戰略,從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驅動為主向依靠消費、投資與出口協調拉動轉型;二要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型,實為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的水平,這是進入高收入階段的必由之路。至于轉變增長方式,在此次金融危機之后已形成廣泛社會共識。關鍵在于粗放向集約轉型,改善投入產出比,提高投資報酬率,提升經濟競爭性,以獲取長期增長的可持續性,這是效率驅動的主要內涵。
鄭秉文認為,目前,中國剛剛進入第三發展階段即上中等收入階段。需要制定一套由“制度”、“政策”和“基礎設施”構成的動力組合:
“制度”,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未來中等收入國家的激烈競爭中,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國與國相互較量的實質也是“制度”。“制度”對經濟增長的決定性作用與日俱增,依靠“制度”和管理等這些非物質生產要素驅動增長,意味著增長機制的深刻轉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制度”可被視為生產力,“制度”的質量可被視為生產力水平;制度變遷推動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伴隨制度變遷。
“政策”,在以往的下中等收入階段,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對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微觀經濟政策、社會政策和公共政策的配套和配合等方面卻存在缺失,有些已顯得嚴重滯后;在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經濟社會環境和國民訴求等許多方面都有較大改變,例如對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問題的訴求,應予以高度重視,否則,將有可能拖累經濟增長,一些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很多教訓。
“基礎設施”,統計顯示,改善基礎設施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區域貿易和國際貿易,還可促進增長,起到減貧的效果。在這方面,韓國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每年提高GDP大約1.4%-1.8%,減少不公平大約10%-20%。中國在“十一五”期間包括交通運輸在內的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改善,但相對來講還是落后,同時也應看到,中國基礎設施的得分情況要好于“金磚國家”和拉美國家的平均水平,這就為中等收入階段的效率驅動轉型和可持續增長打下了堅實基礎。
社科院拉美所助理研究員齊傳鈞表示,“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現具有某種“突發性”,但并非沒有“可預見性”,應把研發和創新能力基礎作為長期的政策取向,及早或適時地進行經濟轉型,關鍵是要加強資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