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說很多人“不理性”,動不動就喊就罵。然而究其原因,卻在于有關數據既不符合公眾實際感受,也不合乎科學的統計方法。偌大一個中國,“隨機抽樣”如果不能覆蓋發展不平衡的各區域,樣本數量如果達不到科學的要求,所得出的數據就不可能反映和揭示中國的實際。失真而離奇的數據,就只會刺激著人們的情緒。反之,只有把客觀科學的信息告訴公眾,才有利于培育公眾健康平和的心態。
最近,中宣部理論局組織編寫的《辯證看 務實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2》這一通俗理論讀本,對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做了深入回應。像收入差距、房地產調控、看病費用、素質教育、道德風氣、食品安全、環境污染、反腐倡廉等問題,民眾對此有切身感受,也最有發言權,同時輿論高度關切,社會情緒敏感。讀本卻能使人在這些問題上增強理性認知,凝聚社會共識,就在于它立足揭示全面客觀的事實,闡述科學辯證的看法,給人們提供了一種理性看待中國的視角。
藥價為什么貴?就在于小小一盒藥從出廠到患者手中要經過漫長的“漲價之旅”:藥企—全國總代理—省級代理—醫藥代表—醫院—醫生,各個環節層層加價,回扣現象突出。道德究竟是什么狀況?這是一幅“感動與疼痛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主流進步與問題突出并存”的復雜圖景,對存在的問題固然不能視而不見、粉飾太平,但也不能從一些失德敗德現象簡單推斷出社會“道德淪喪”的結論。食品安全問題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們當然要對食品安全問題采取“零容忍”的態度以及雷霆手段,但也要看到,安全問題是食品產業“成長中的煩惱”,食品種類單一、供應短缺,維護質量安全相對容易。今天食品種類已有28個大類、525個分類、具體品種不可勝數,相對數量擴張,安全保障卻未能及時跟上。發達國家也大都經歷了由亂到治的較長過程,即便在今天也不可能完全杜絕此類事件。
這樣看待問題,顯然更利于對現實的認知和問題的解決。對于轉型期的中國,只從一個角度觀察、一個維度衡量,無法把握其真實面貌。因此,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學術組織,無論是理論家還是學者,只有把全面、客觀、真實的信息告訴公眾,秉持科學、理性、辯證、公正的分析研究方法,才能有效涵養國民理性,最終形成推動中國進步的合力。當然,“理性中國”的建樹,不僅從看待問題的角度中來,更從解決問題的程度中來。正視前進中的問題,拿出務實的解決辦法,認真解決問題,才能消除一些焦躁情緒,使人們的心態變得理性平和。在這個意義上,題為《辯證看 務實辦》的這一讀本確實切準了時代的脈搏,也給人以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