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宜居的幸福家園
——訪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省長李紀恒
記者: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要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從各地實際出發,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根據資源環境和人口承載能力,優化全國生產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和與國土規模、資源分布、發展潛力相適應的人口布局。各類城市都要夯實經濟基礎,創造就業機會,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加強管理服務,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同內地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云南城鎮化水平較低,將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李紀恒:我省綜合競爭力不強,集中表現為城市整體競爭力弱,缺乏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城市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不強、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能力不夠。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和現代必由之路,城鎮化水平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云南未來發展最大的內需動力在城鎮化,最雄厚的內需潛力也在城鎮化,抓住城鎮化就抓住了云南跨越發展的“牛鼻子”,這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客觀要求。要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就必須加快城鎮化進程,培育區域增長極。近年來,我省按照“做強大城市、做優小城市、做特鄉鎮、做美農村”的思路,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明顯成效。全省城鎮化水平由“十五”末的29.5%提高到目前的36.8%,涌現出一批特征鮮明、內涵豐富的大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鎮。但從橫向比,目前,全省城鎮化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4.47個百分點,比西部地區平均水平低近6個百分點。因此,統籌城鄉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十分必要、十分緊迫。
記者:如何從云南實際出發,走云南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李紀恒:走云南特色的城鎮化道路,要把握好這樣幾點:一是山地多。云南山區面積占全省面積的94%,耕地少,應走資源節約型的城鎮化發展道路。二是民族、生態。我省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有著獨特的地域特征、良好的生態資源,應當立足優勢,走環境友好型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建設旅游城市、園林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三是農業大省。云南農村人口比重大,城鎮化建設應更加注重統籌城鄉建設,促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四是差異化和多樣性。要考慮到全省地域差異較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特點,進一步創新城鎮化發展理念和模式,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并舉,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與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并行,城鎮建設和鄉村發展統籌并舉,守住紅線、統籌城鄉、城鎮上山、農民進城,探索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城鎮布局科學、功能定位清晰、城鄉互促共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特色城鎮化道路,建設生態宜居的幸福家園。
記者:統籌城鄉建設、加快云南城鎮化進程,應著重抓好哪些方面?
李紀恒:第一,立足高起點,科學編制城鄉建設規劃。要堅持規劃先行,以規劃統攬全局,建立城鄉規劃“一套圖”制度,加強各類規劃的相互協調,強化城市規劃實施管理和綜合調控,以好的規劃引導城鄉科學發展。
第二,立足構建現代城鎮體系,進一步優化城鎮空間布局。
第三,立足提升品位,著力加強城鎮建設和管理。要彰顯城鎮特色,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高度重視城鎮生態文明建設,突出抓好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
第四,立足城鄉統籌,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要分類推進新農村建設,科學合理優化村落布局。城市郊區和壩區要結合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和統籌城鄉土地管理制度創新,建設農民適度集中居住區;山區要結合自然環境條件,以就地就近相對集中居住為主,形成各具特色、錯落有致的新型村落;民族地區要建成獨具地域建筑風格、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新村寨和聚居點。要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促進農業人口轉變為城鎮居民,確保“十二五”期間每年實現120萬農村人口轉戶進城。
第五,立足保障用地需求,創新建設用地保障機制。
第六,立足加大投入,廣開城鄉建設資金籌措渠道。要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形成城鄉建設多元化投資新格局。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示范和放大作用,通過整合資源、盤活存量、注入優質資產、收儲土地等方式,壯大政府投融資平臺實力,堅持用開放的辦法推進城鎮化,創新經營與融資聯動機制,吸引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光明日報記者任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