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收入父母可依賴型
這群家庭在有房族里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家庭成員2人,沒有孩子,按照現在的房價和收入計算,不吃不喝幾十年才能買上房—房產價格是他們年收入的幾十倍。所以他們現在擁有的這套房產中,首付常常來源于父母傾其一生的積蓄。而他們自己,也不得不背起十五年以上的房貸。這甚至是逼迫他們努力工作的動力之一。
英華和劉超在北京雙井地區交通便利的地段有一套寬敞的兩居室,這是他們幾乎全部的資產,但以他們兩人的收入,完全不可能獲得現在的居住條件。
英華一家房產的出資方是她的母親,每月8000元左右的房貸也暫時由母親來交,她和丈夫無力承擔這筆支出,工資僅能滿足兩人日常的支出,“沒辦法,我們常常月光。”因為有了母親幫忙還貸款,她們多少還能存下些錢,她會在家里放上5000元到1萬元的應急資金,母親告訴她,家里必須有這樣一筆錢,但作為應急資金,這筆錢的數額顯然又低了點。去年手上有5.3萬元的結余,她購買了銀行理財產品后,將剩余的3000元買了分紅保險,當做強制儲蓄。她有理財的愿望,但苦于閑錢太少。
同樣也是由父母出資支付首付的方亮要獨立些,每月自己還貸4000元,僅占兩人月收入的25%左右,但家中存款仍然較少,僅6萬元,而且妻子已經懷孕,他不敢隨便動這筆錢,因此完全沒有金融類資產。
這類家庭的主要資產是房產,其他資產的占比非常低,而負債接近家庭年收入的十多倍,因此幾乎沒有債務清償的能力,相應的抗風險能力也很差,但好在有父母的庇護,他們的生活暫時比較安全。
盡管看上去他們的狀態不夠理想,收入也不高,但工商銀行的理財師張泓認為,這是最適合做資產積累的階段。構建家庭的雙方進行了“資產重組”,家庭可支配收入總體來說提高了,且收入穩定,又暫時沒有小孩,家庭的固定支出相對較低。“這是做好資產積累的關鍵時期。抓緊些。”張泓說。
中等收入無約束無積蓄型
在傳統觀念里,如果先不關注負債這一項,這是最受長輩喜愛的人群—收入穩定,有了家庭。至于日子?慢慢過。但他們面臨的問題也最多。
余星和許多第一批八零后一樣,剛過而立之年,所有煩心的事都來了。沒錯,有房有車,但是so what? 房貸高昂,快兩歲的女兒也在逐漸長大,余星不得不考慮換間大點的兩居室。
結婚的時候,余星和妻子一起在上海市區買了房,63平方米的房子不算大,每個月2000多元的貸款基本依靠公積金。雖說房子是個大項目,需要的資金和投入也不算少,但余星從不覺得自己在錢上被束縛得太多。結婚不到一年余星就買了車,在他看來,買車雖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支出和成本,但這讓他的家庭生活更便利,活動圈也擴大了不少。他并不想單純用金錢來計算這份得失。余星和許多有一定收入基礎的年輕爸爸們一樣,樂活地過著有質量的生活。
因為每月的固定支出較高,余星手頭的存款不多,10萬元的積蓄都買了銀行理財產品。他不敢買基金或是股票,除了手上余錢不多外,他承認自己沒時間打理也不太放心,暫時還看不出有什么是投資回報率高的好東西。好在他和妻子都還算年輕,也正處于事業穩定上升期,兩人每月至少也能存下3000元左右,開源是他現在最能把握的事情。
有了孩子和房貸,這類中等收入家庭的抗風險總體較弱,比較依賴主要勞動力的工資收入,因此為家庭支柱購買個人人身保險,就顯得尤為必要。
資產安全缺乏突破型
必須強調一點,這類型的家庭在80后中并不多見,在中等收入水平下,能夠在一線城市買房,且沒有房貸,顯然他們需要借助一些外部力量,或者某些機遇。因為有了無負債的房產,他們的資產水平遙遙領先于同等收入的同齡人。
張羽飛的兩套房產都是由父親購買的,李翔一家買的也是單位的福利房,價格不到市價的一半。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資產困惑。
在我們的調查中,這類家庭的成年家庭成員多集中在30歲左右。他們的職業多分布在事業單位、政府部門或醫療機構中,工作與收入都非常穩定。
無論是李翔還是張羽飛,他們的家庭抗風險能力和資產清償能力都很強。他們都有一套或兩套無貸款的房產,房屋資產如果按購買時的價格計算,凈資產也在130萬元以上,倘若按現價計算,凈資產甚至有翻倍的可能。他們的現金流也十分充裕,可以自由支配的存款有8到15萬元,這足以應付生活中的較大意外變故。
由于孩子尚在嬰幼兒階段,育兒支出不會超過夫妻兩人月收入的10%,同時沒有房貸支出,在收入不算太高的情況下,他們每月還能獲得較多結余,有能力做出理財規劃。但兩個家庭共同的問題是,缺少了對小孩的保險投入。
或許因為生活風險較小,他們也習慣了讓資產處在近乎絕對安全的狀態,在理財方面相對保守。李翔一家將絕大部分積蓄投資于銀行短期理財產品,因為擔心孩子可能需要用錢,投資期限幾乎都在3個月左右,稍有風險的投資便是少量的基金定投和每月4克的黃金定投。有了孩子之后,他們更是放棄了風險較大的股票投資。
張羽飛一家除了將錢存為定期外,再也沒有任何投資,金融類資產比例為零。他認為,做什么都不如投資房產,只有投資房產才能真正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抵抗通貨膨脹。
他們生活的壓力和風險都很低,因此有能力嘗試高風險的投資,但是,該怎么在資產中增加金融類資產、讓自己過于穩定的資產組合獲得更高收益呢?
城市新移民時刻打拼型
他們就是那種在婚姻市場上相當有競爭力的族群—未婚,收入穩定,當然,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獨立住房。“對未來未可知”、“對另一半充滿期待”、“對相對穩定的現狀也略感滿意”是這一類人的普遍狀態。但他們的壓力仍舊不小,全憑不太高的個人收入還款,生活還是不太輕松。
“男,大學畢業、外企、有房”,即使是在上個月上海世紀公園舉辦的萬人相親大會上,李博也絕對算得上是令人眼紅的“搶手貨”。2009年,李博畢業沒多久,父母便替他物色了一套市中心的一手房,兩室一廳首付80萬元由家里支持,剩下的120萬元貸款則自然落在了李博身上。不過以瘋漲的房價來看,李博還是得感謝“具有前瞻性眼光”的父母,畢竟這套房如今已經升值到了近300萬元。
負債幾乎是李博年收入的十倍,除了6萬元存款外,他幾乎沒有什么金融類資產,顯然,他的債務清償能力比較弱。為了減輕還貸的財務負擔,李博至今還和父母住在一起,新房的出租費用則作為每月還款的一部分。工作3年,李博已經換了一次工作,月薪接近1萬元。“有房貸壓力,所以也不太敢亂說亂動。”即便看到同學朋友留學、跳槽,他還是堅持著穩定生活。
和李博相比,吳琳的壓力可就大多了。獨自在上海闖蕩,用打拼積累的錢在上海松江買了一套一室一廳小戶房,每個月9000元的工資一到手,第一件事就是先還4000元的貸款。“當時考慮到今后工資的漲幅,所以當初還是決定多還些,”吳琳說,“我算是新上海人(指那些工作后擁有上海戶口、但老家不在上海的人群),也不指望等結婚了再買房,畢竟有房才安心,這樣偶爾我父母來住也算是有個家。”
每月有一大筆固定支出的房貸,再加上其他消費,他們每月手頭的余錢不會太多,但因為即將面臨著組建家庭,他們也有必要妥善歸納余錢,為將來早做打算。他們該怎么投資閑散資金?
Q:想要理財,但由于房貸壓力和有限的收入,可能余錢不多,如何規劃才更合理?
A:高負債多負擔家庭的類型,其實也沒有必要留太多存款。浦發銀行理財師姚成龍認為,在此階段下最佳的閑余資金投資組合應該是:50%資金做一年期限或者半年期限的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另外每個月撥出一定金額做基金定投。工商銀行的理財師張泓建議,以2:6:2的比例進行資產配置,20%做高風險投資,如股票、基金,60%做低風險投資,銀行理財產品、國債及債券基金,20%用于配置重大疾病保險類。
無論如何,安全邊際高又有回報期待的產品是目前最佳的選擇。
Q:中等收入,有房或者有孩子的家庭,保險配置上應該將重點落在哪里?
A:對于這類人群“沒有閑錢”也“不太注意保險配置”的普遍情況,友邦保險業務經理馬興立認為,有必要增加大病及定期壽險類產品,以提高自己的保障額度,以應對萬一發生意外、普通疾病、大病、死亡的情況下,不影響還款能力及資產保全。對于有孩子的家庭來說,在“一老一小”醫療保險覆蓋的地區,孩子一出生便可以享受價格低廉的社會醫保,同時還應該為孩子購買重大疾病保險與意外險,但它們僅為補充險,而非主險。這樣整體保險組合的費用比較低廉,且保障較為全面。
Q:如果孩子出生,面臨家庭結構調整,他們應該做好哪些財務準備?
A:你需要做幾個階段的準備。首先,生小孩本來就是筆高額支出,在私立醫院,產檢和生產的費用在5萬到7萬元之間,公立醫院的費用會便宜些,不論在哪迎接新生命,存下至少5萬元的積蓄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緊接著,就是教育經費和撫養費的準備,恒安標準的理財規劃師劉啟斌建議,有了孩子后應該給家庭支柱增加意外、壽險及健康保障,并為孩子開設一個教育投資賬戶,投資似乎是唯一能讓這筆教育金保值的現有方法。
工商銀行理財師張泓認為,為孩子準備教育金一定要考慮時間結點,我們很容易預見到,孩子上小學、初中乃至出國,這些時間點都是需要支付大筆費用的時候,根據這些時間點,選擇在未來某一時期會進行固定返還的長期投資,能讓你在該花錢的時候,獲得一筆大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