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梁博士的演講我非常感動,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被感染了!梁博士是站在生命的立場、大地的立場來看待事物。我認為當人們什么時候開始回望鄉土了,我們的鄉村就有希望了。
梁博士是學習文學的,她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而我是學哲學社會學的,在梁博士講述著鮮活的語句,傳遞那些有生命力有氣息的時候,我則在進行著非常深刻的哲學的思考。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發展方式是我們每個人、每個民族都要思考的三件事情。這是我們的方向,比行動重要。而現實是,中國的行動力太強了,方向呢?太少人去思考了。說到生活方式,城里的生活真的那么幸福嗎?我們的食品都沒有安全保障,吸入的是含有PM2.5微粒的空氣,這樣的生活是健康的嗎?我們有什么理由來說鄉村是落后的呢?
談及思維方式,錯誤就更多了。我們用西方人的現代化方式來切割生活,這就是用西方人的鞋來量我們的腳。現在,一些西方已經進入了經濟文化的全面危機,中國也面臨著許多綜合性問題,這個時候,我們要重新思考現代化是什么。在一次考察中我聽一個人說:“農民太落后了,他們把騾子都搬上了樓!”這是農民的問題嗎?是樓的問題還是騾子的問題?他的院子被拆了,也被趕上了樓,這怎么能說是農民的問題呢?我發表過一篇文章“鄉土型城市化道路”,在文章中提到中國的農村可以有村落、有農場、有驛館、有集市、有書院、有養老產業、有創意手工業,同時還有基礎服務、公共服務、基礎建設。這樣,既有地面高速公路又有信息高速公路,完全可以創造新的生活。
我1996年創辦地球村,主要做綠色社區、綠色傳媒和倡導綠色生活的工作。1999年我們深入農村做鄉村建設實驗,北京延慶是我們第一個實驗點。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親眼所見,我想說如果我們用心去建設,我們的鄉村是有希望的。盡管聽到過很多關于鄉村的悲情故事,但在小小實踐過程中我也看到了重建鄉村的希望。
我的老家在巫溪,那里有很多留守兒童,我用社會管理的方式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后來我把這個模式在云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河南、河北等10個縣推廣,通過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讓社工走進鄉村,把愛傳遞給成千上午的留守兒童。
我給大家讀一段關于回望鄉村的活動宣言: 文明不管走了多遠鄉村都是人類的主體,現代人不管走了多遠都是從鄉村走出來的孩子,我們今天停下匆匆腳步,回回頭,望一望生養我們的家鄉,看看5800萬留守兒童,從小抱怨仇恨父母的人怎會不仇恨和埋怨社會。對于中國人來說,最苦的莫過于骨肉分離,最甜的莫過于親人團聚,中國鄉村和留守鄉村的孩子為我們所享受的現代化貢獻了什么?他們為此失去了什么?我們每個人能為他們做些什么?鋼筋水泥長不出糧食,城市永遠要鄉村喂養,守望相助的鄉村社會延綿了5000年文明,在空殼化的今天,我們是否聽到它的召喚,讓母體在絕望中死去,還是在關愛中重生?鄉村是中國的根,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關愛留守兒童,落戶樂和之家。為孩子營造家一樣的社會,讓黨政統籌協調,大學生組成社工站,孩子組成娃娃團,愛心人士組成親友團,形成溫暖的家。讓禮儀教化、愛國意識、公益精神和技藝傳習成為智慧的燈,拓展鄉親們的智慧通道。進行鄉土旅游成為孩子們回到農村的門,你可以組織親友團,把你的心帶回家;你可以訂購安全的鄉村產品,幫助更多的媽媽留下,你也能為自己找到一個家,在人生中失落又渴望的鄉土鄉親的家,不是單向的奉獻,而是對鄉村的回報、依戀,這是綠葉對根的情誼!中國式的環保強調從心開始,回歸自然,讓我們回望鄉村,為故鄉盡一份反哺;回望鄉村,因為我們身體渴望著田野和陽光;回望鄉村,因為生態文明需要還沒有被鋼筋、水泥全覆蓋的鄉村,需要還沒有最后凋敝的鄉土文化!回望鄉村,因為我們的心靈向往家,家的共識,家的感覺,家的力量,家里那顆生命之樹百年來風災受難,傷痕累累,但是依然像母親一樣期待著兒女回來,樂和帶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