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煤而富的陜西榆林神木縣正在上演一場遍淘“黑金”的風波。
連日來,上述風波正在發酵,風波的核心是當地以采煤沉陷區和火燒隱患區綜合治理(下稱綜合治理)為名,在地處能源金三角腹地的陜蒙界河周邊行淘“黑金”之實。投資數千萬元治理采空區,回報卻高達數億元的生意,讓環境脆弱的陜北滿目蒼夷。《中國經營報(微博)》記者實地調查發現,這種以“綜合治理”名義進行的挖煤,常常采取效益最大化的露天開采形式,致使陜蒙界河周邊資源采空區再次承受環保之禍。
界河之禍
這種露天挖煤作業之后,棄土棄渣不斷地侵占河道,讓原本最寬50米的河道被縮窄致內蒙古一邊僅剩十幾米寬。
位于陜西省能源重鎮榆林市神木縣中雞鎮高家畔附近的一條名叫活雞兔溝界河,最近接連迎來了水利部門的檢查。這條發源于紅堿淖北部、內蒙古境內的黃河二級支流流經陜西省神木縣和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之間,河流中央不但被作為陜西、內蒙古分界而令當地人印象深刻,更是由于在該河流域埋藏著價優質好的煤炭資源而聞名兩省。
這條界河流域內的多家煤礦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成為當地一些人的致富緣由。多年超量采挖之下,這些煤礦在河流周邊造成了“塌陷區域”。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曾經有開采手續的煤礦被陜西省、榆林市有關國土資源及煤監部門在2009年吊銷。不過,在黑金誘惑之下,從2010年開始,在這條河流周邊的陜蒙界河“活雞兔溝”段的露天采煤開始大肆開采。這讓該條河流的河道愈發變得狹窄,甚至出現斷流的現象。因為挖煤而遺留下的棄土棄渣堆不時侵占河道,這給夏季河流行洪安全帶來了隱患,更讓河流域周邊常常成為黑色污染地帶。
6月1日上午,黃河上中游管理局會同陜西、內蒙古水利廳等部門今年第二次對露天煤礦侵占河道進行現場檢查。現場露天挖煤侵占河道令人觸目驚心:活雞兔溝南岸高家畔附近不到一公里長的河道內3家大型露天煤坑正在作業,其中的兩個露天煤坑直接在河道內挖煤,另一個煤坑擠占了河道,將大量剝離的廢土廢渣傾倒在河道內。轟鳴的大型工程車輛源源不斷地將棄土和原煤運上河岸。而在這種露天挖煤作業之后,棄土棄渣不斷地侵占河道,讓原本最寬50米的河道被縮窄致內蒙古一邊僅剩十幾米寬。
“這嚴重影響河道的行洪安全,也給河流周邊的環境帶來相當大的壓力。”有關檢查人員直言不諱地表示, “從去年至今,水利部門已經發現在該河流有關河段出現這種采煤侵河的問題后,曾多次給有關挖煤單位下達停工通知,但難以阻擋由神木縣綜合治理項目為名的采煤工作。”
但在神木縣政府看來,在上述河流區域的挖煤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采煤,而是一項惠及河流周邊地區的綜合治理采空區建設項目。神木縣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人士告訴記者,在這條河流有關河段縣政府正在實施的是“采煤沉陷區和火燒隱患區綜合治理項目”,該項目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讓這條河流在陜西境內的水流更清,從而惠及下游大柳塔鎮數萬群眾。
然而,水利部門的官員并不認可神木縣的說法。上述現場檢查的一位水利官員表示:“由于打著綜合治理的名義進行的治理工程,并不需要國土資源、煤炭、安監、公安等多個部門的審批手續,其挖煤留下的河流問題讓水利部門頭疼不已。其中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這條河流夏季的排洪問題。”
因為地處環境脆弱的毛烏素沙漠魚與黃土高原接續地區,一年所有的降水幾乎都集中在夏季,露天挖煤很容易給河流周邊地區帶來安全隱患,更對河流周邊生態帶來問題。所以在今年2月份,當該河床被挖斷之際,陜、蒙兩省水利部門不得不緊急同時前來核查情況,并阻止相關施工,試圖將界河之禍降低到最低程度。
但這種努力收效甚微。這條黃河的支流已在綜合治理的挖煤行動下快速變窄,或再過一年半載就幾近消失了。
不可承受之“治理”
“綜合治理”變相成為一些人暴富的工程,更讓脆弱的陜北生態遭受因治理而來的巨大壓力。
據本報記者了解,上述被露天煤礦挖斷的活雞兔溝界河周邊地區,在上世紀90年代就被當地一些部門當做財富自留地。因為煤層淺,宜于露天作業,一段時間狂挖亂采的事實讓界河河床被挖得千瘡百孔,并形成無數沉陷問題。在1993年,國務院19個部委領導現場檢查督辦,才讓該河周邊的爛挖黑金現象得到緩解,河流也消停了幾年。
隨后,神木縣有關部門又批準了3家煤礦,進行有序開采。而隨著本世紀初以來煤炭價格水漲船高,私采現象又猖狂起來,到2008年更成了開采的高峰之年。
當地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上述水利部門的停工通知不但難以阻擋挖煤的綜合治理項目,即使是當地的煤炭、安監、公安等煤炭主管部門也難以制止其對界河的“挖煤工程”。因為該工程有神木縣采煤沉陷區和火燒隱患區綜合治理領導辦公室批準的有關手續,而這個辦公室出具的所謂手續與傳統意義上的煤礦“路條”并不一樣。
本報記者調查得知,神木縣采煤沉陷區和火燒隱患區綜合治理領導辦公室(以下簡稱“綜合辦”)由神木縣一位王姓縣長助理負責。該部門是集露天煤炭審批權和管理權限于一身的“特殊單位”。
日前,當記者來到該辦公室時,一名與其合署辦公的外單位人士稱,綜合辦的人比較忙,最近都在開項目會議。記者聯系到綜合辦有關人士請求了解情況,一位負責人強調,活雞兔溝界河為采空區,存在塌陷以及煤炭自燃隱患,神木縣主要是考慮到安全問題才對這個區域進行綜合治理的。
但對于此種解釋,當地有不愿具名的人士質疑,當地有門路的人都能從綜治辦拿到工程。而這種工程明顯的好處就是以數千萬元的小額投資換來半年1億~2億元的收入。“里面的道道深著呢,內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在神木縣和另一采煤大縣府谷縣,都有以綜合治理和修路的名義進行露天采煤的工程。這種工程的審批手續比較簡單,效益也非常明顯。但給當地的生態環境打擊也較為明顯。”
不少當地學界人士認為,“綜合治理”變相成為一些人暴富的工程,更讓脆弱的陜北生態遭受因治理而來的巨大壓力。因此,有不愿具名的學者建議,對如前述界河治理項目,陜西省河道、煤炭等部門應該展開監控,以防止“綜合治理”項目在資源豐富的陜北地區嚴重變味,從而帶來更加嚴重的生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