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中原經濟區要實現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我認為,農業現代化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基礎,把農業現代化搞好了,工業化和城市化才有基礎。
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河南絕對不能孤立地搞城市化,更不能靠大量的侵占農民土地,通過人為的造城運動來快速提升城市化率。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大搞運動式的城市化,其結果必然帶來城市化的泡沫。
近20年中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理論基礎,主要受西方城市化理論影響。其代表理論就是片面擴大城市化的作用,脫離了中國的實際,認為城市化率越高越好,城市越大越好,城市化速度越快越好;投資效益,城市越大越高,城市越小越低。在這一理論的誤導下,中國近20年出現了空前的造城運動,平均每年以高于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國家大量資源集約于城市、大中城市大量的資源集中于城市,使城市的功能弱化。而農民大量進城后,卻不能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務。
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的造城運動,成為我國城市化的主要特征。一是侵占了大量農民土地;二是利用農民的廉價勞動力進行城市基礎建設。在造城運動的同時,人為劃分城市行政級別,愈演愈烈,縣改市成為一大批縣級政府追求的目標。為了擴大規模,集約資源,通過行政區劃手段,不斷把城市郊區縣劃為城市轄區。原來的郊區縣農民一夜之間就變成了城市居民。僅此一項,從統計口徑就把城市化率人為提高了若干百分點。城市空間擴張“攤大餅”現象突出,縣級以上城市建城區面積與20年前相比,平均擴大到三倍以上不止?,F在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到2011年末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了51.27%,其中,有相當大的人口屬于進城居住半年以上人口的農民工和農村畢業進城就業的大學生。這樣的統計數據,從統計學上要求,不可非議,但從城市化質量要求,顯然不可取,水分太大。
城市發展與其他事物一樣,具有內在的必然發展規律,遵循其規律,就可以使城市發展走向健康發展道路。中國的城市化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的路線圖。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建設、城市管理有很多科學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但不能照抄、照搬。
如果按照現有的速度發展,未來20年內,有可能達到統計數據上的70%以上的城市化率。從城市功能、城市質量、現有國情考慮,這是不現實的。因此,現在解決中國城市化健康發展問題,首先要解決城市化發展的科學理論指導問題,科學地發展中國城市化,要循序漸進,不能一哄而上全面造城。
要通過發展生產,使絕大多數農民富裕起來,走向小康之路。新農村建設應是中國堅持的長遠戰略。中國只有實現農業發達、農村繁榮、農民富裕的格局,中國城市化才有堅實可靠的基礎,中國城市質量才能提高,中國城市規模才能不斷擴大,城市發展速度才能穩步前進。我們不能表面看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很低,就認為農業不重要了。實際上,二三產業中很多是一產的延伸產業,大概有40%是第一產業的延伸產業。
作者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秘書長兼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
本報記者 童海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