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微博@新會本土文化發帖“承載了過百年歷史的新會舊市府,將夷為平地。目前工地近朱紫路一側的入口已被圍蔽,工地內的所有新老建筑物將全部推倒。”此前,網友們關于保護舊市府的呼聲頗大,該消息一經發出就引起諸多網友關注。
盡管舊市府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百年建筑,但既然不屬于需要保護的文保單位,甚至并未做過文物鑒定。成為“三舊改造”的對象,要說也在情理之中。
不僅如此,乍一看來,對于一座現代化城市而言,處處是高聳入云摩登大廈,老建筑因為不入流而顯得扎眼,甚至被視作是有礙城市現代化程度的另類。即便是依舊幸存于現代建筑的夾縫之間,殘喘于現代城市的犄角旮旯,恐怕也難以在這樣的生態下長久生存,被擠壓出局,為現代化建筑所取代,應該也是遲早的事。
不過,現代城市固然是城市發展不可規避的趨勢,為了更多地容納人口,更多地集中資源和人才,百年前的老建筑也的確未必是適合現代城市的建筑形式。不過,城市雖然不是生物,但卻同樣具有生命,城市的歷史更是早已駐扎并生長在這片土地上,任何的隨意剝離都將是血肉分離。從這個角度來看,城市本不該是一塊可以隨時推倒重來的土地,更不能因為城市有現代化的需求,便將老建筑簡單地吞噬和埋葬,甚至任其破敗衰落,成為廢墟。事實上,一座沒有歷史的城市,從來是缺乏生氣,也注定將是缺乏后勁的,城市既然是人居城市,就不僅要考慮人的生理棲居,更要將人的生理和文化棲居考慮在內,老建筑其實正是現代城市人心理與文化棲居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
以時下的民國熱為例,之所以南京、武漢等城市成為熱點,正在于這些城市在開發建設過程中留存下了當年的民國建筑群,甚至還對這些略顯蒼老、年久失修的建筑給予了保護,而這樣的反哺如今也得到了回報,民國建筑不僅為這些城市增添了亮色,更標注了她們與眾不同的身份與歷史。江門有著百年歷史的舊市府又何嘗不是最該珍藏與呵護的名片呢?
基于上述視點,現代城市本不該讓老建筑成為在擠壓中殘喘,更不應拆之而后快,而恰恰應該給它們煥發生機和魅力的契機,給老建筑關照與呵護,它們就能用它們的力量感染并反過來呵護人們,現代城市也將因得益于此而更加和諧和氣韻獨具。從這個意義上說,守護老建筑其實更應成為城市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