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窩鄉是全縣重點產煤鄉鎮,全鄉有18家煤礦企業。勺窩鄉黨委書記張勇介紹說,長期以來,煤礦開采造成了嚴重的地質災害,但按照國家標準下撥賠付資金之后,一些老百姓并不愿意領錢。
“賠付資金不夠新建房屋,也沒有考慮到老百姓的長遠生計,礦群、干群關系一度緊張。”張勇說,鄉黨委干部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發現,單純的給賠付資金,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集中修建小城鎮,成為了擺在勺窩鄉面前的一條出路。要建小城鎮首先要修路,置身小眼前的城鎮中,很難想象,這個離縣城只有12公里的勺窩鄉,曾經是閉塞之地。
2011年之前的勺窩鄉,只有唯一一條連接縣城的公路,有26公里,用張勇的話說,早上出發,可能中午都到不了縣城。
5月,勺窩鄉人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只用9天就打通5公里路面,連通斷斷續續的其他7公里公路,勺窩到縣城的26公里路縮減到了現在的12公里。
“小城鎮建設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資金和土地。”張勇介紹說,在與煤礦企業業主多次溝通后,最終得到了煤礦企業的支持,不僅出設備,還為城鎮建設出資2200多萬。同時,在各級政府部門支持下,勺窩鄉共計籌集資金6000萬元用于新城鎮建設。
耗時兩年,在勺窩鄉,一座穿青人特色新城區已靚麗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新城區目前可容納1100余戶1萬余人居住。村民們也將陸陸續續搬遷安置進新城區。
“勺窩鄉把移民安置與特色城鎮建設進行捆綁實施,不僅做大了城鎮建設蛋糕,而且有效解決了礦群糾紛。”鄉長田錦云說,為了讓搬進來的失地農民生存下去,勺窩鄉引進了民營經濟產業園,規劃了服裝廠、農業生態開放公司、大型的煤機制造廠等中小企業,產業園將就近吸納失地農民。
如今,在18家煤礦的資助下,勺窩鄉正在沿新開通的12公里直能公路將路燈安裝到縣城,在夜晚的縣城和勺窩之間打造“燈光長龍”、20分鐘“經濟圈”。(記者 弋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