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正式核準廣東湛江鋼鐵基地項目動工建設。湛江市長王中丙在國家發改委門前高高舉起“關于廣東湛江鋼鐵基地項目核準的批復”文件向現場媒體展示,并數次激動地親吻批文。
從提出設想到核準,歷時34年,幾代人為之奮斗付出,其間必然有太多不為人道的艱辛,這些都可以從王中丙的情感表達中顯露。就項目本身而言,總投資696.8億元,由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建設,形成年產1000萬噸鋼生產能力,預留二期發展,應當說,官員溢于言表的喜悅之外,它有著切實而不可估量的城市發展推動作用。
省市領導親力親為層層拜訪、數不清的赴京“蹲點”……個中細節其實并不讓人陌生,或者說,在很多地區、很多項目的審批過程中,常常出現類似的情況。
對于大多數地區來說,重大項目的落地都可能意味著地方發展的一個機遇。以本次獲批的湛江鋼鐵項目為例,其背后既是廣闊的就業機會、對勞動力市場的輻射力,也是可以預期的經濟拉動力。亦因于此,從項目落子何處到投資規模體量,各地在爭取重大項目上形成了異常激烈的競爭。
新中國成立以來很長時間,國家重大項目一般由中央統一安排,全國一盤棋,地方利益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于國家安排和布局,即使其中有地方競爭存在,也往往不那么公開。現在,地方活躍謀求機會,地方利益開始凸顯,對重大項目的爭取不僅激烈,而且日益公開化,然而競爭的公開并不一定產生競爭的透明。
對于一些重大項目尤其是非社會民間資本投資的項目來說,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表現得并不明顯,經濟的布局有時也未必依循自然稟賦等因素,而且重大項目的審批權相對集中,“跑部錢進”就與爭取項目結伴而生。為獲得中央部委的支持,地方政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與相關部門乃至相關負責人建立良好關系。“跑部錢進”顯而易見地會提供尋租與腐敗滋生空間,這一點不僅在一些已經暴露的案例中得到證實,還隱現于駐京辦撤銷變駐京辦“潛水”上。
另一方面,重大項目的安排還有更復雜的因素。比如一個項目最終在某處落地,在科學性或市場性因素之外,總伴有不同程度的猜測,人們可能會從籍貫、個人偏好等去解讀某項決策。猜測不一定都準確,但可能也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我們看到,一些地方更容易獲得重大項目的投放,另一些地方則長期苦苦爭取都未必爭得到;一些地方的經濟或自然條件更適宜發展某種產業卻未能獲得布局,另一些地方的大規模產業布局卻未必符合當地社會自然條件。這就是說,重大項目安排可能還關系到地方發展公平以及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
對一個地方來說,獲得重大項目落地當然是值得欣喜的事情,然而更應該看到,主要是產業經濟項目的重大項目如何安排和布局,確實是一個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