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開幕的省第十次黨代會上,姜異康同志所作的報告多次提及濟南:“繼續發揮濟南優勢,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帶動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做大做強”;“要加快構建以濟南都市圈、膠東半島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科學布局,城鄉互促共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報告同時提出,“加快發展金融保險、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積極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壯大地方金融機構……”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側重的是經濟聯系,濟南都市圈側重的則是城市間的融合,而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既是省委、省政府對濟南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嶄新期望,更是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的題中應有之義。
省會城市群:濟南的大城崛起之路
□本報記者 王端鵬
屈指算來,從2007年省第九次黨代會報告提出“促進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加快發展”已逾5年,《濟南都市圈規劃》實施如今已進入第二個階段,延續既定政策、繼承已有方針自是情理之中。《濟南都市圈規劃》之后,省內黃河三角洲周邊城市及半島城市相繼找準未來定位,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十二五”規劃進入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省第十次黨代會再提“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濟南都市圈”,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濟南加速提升輻射力、競爭力和吸引力,與“藍”“黃”相呼應、共擎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大帆的迫切期望。
過去5年,構建“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濟南全力以赴且卓有成效。未來5年,從都市圈中昂首崛起,濟南信心十足且責無旁貸。
濟南都市圈:
千年古城的大城之夢
濟南,這座千年古城一直都有一個大城夢。無論是近現代史還是當代史,她都是山東當仁不讓的中心城市。然而,在當今外向型經濟風頭正勁的時代,沿海地區因其更便捷的交通、更開放的思維而受益,經濟社會突飛猛進。濟南,如何發揮其省會優勢奮而崛起、領一方之先,成為決策者須長謀遠慮的一大命題。
規劃,在近十年的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史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半島城市群規劃還是魯南經濟帶,抑或是最近幾年的焦點———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無不是規劃引領區域發展,無不反映出省委、省政府志在用高標準、高起點的規劃指引未來、謀劃將來的良苦用心。
早在2004年,我省就開始研究策劃濟南都市圈規劃。以濟南為中心的“6+1”都市圈,集中了全省1/3的土地面積、1/3的人口和1/3的經濟總量,在全省區域發展中肩負著實現中部崛起、帶動西部發展的重要使命。
歷經三年的調研、起草、評審,2007年12月27日,《濟南都市圈規劃》正式出臺。從這一天起,省會濟南的改革與發展便和德州、泰安、聊城、萊蕪、淄博、濱州等6個城市緊密聯系在一起。
濟南都市圈轄區總面積為5.23萬平方公里,共包括7個設區城市、6個縣級市、28個縣城、428個建制鎮,規劃期限為2006年—2020年。該都市圈的城市中心體系結構為“雙核、多心、網狀支撐”。其中,“雙核”指濟南和淄博;“多心”即5個次區域中心城市。規劃期間,將重點推進濟南中央商務區建設,建設濟南科學城,打造魯西北門戶城市帶,實施“引岱入濟”,培植五大產業基地,構筑出海通道,打通濟西走廊,建設城際交通網,開發齊魯文化產品等十大項目。
在這片區域中,我省將濟南都市圈定位為“蘊育齊魯、開放創新的文化型都市圈,山水形勝、生態宜居的環境友好型都市圈,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基礎產業和制造業基地,環渤海南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基礎產業、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中心”。
一張排滿的時間表更讓人感受到濟南都市圈規劃建設的緊迫性:
2006年—2010年,將都市圈建設成為核心城市金融及區域管理服務功能強大、核心區制造業發達并一體化發展、都市圈各級城鎮規模及競爭力明顯增強、區域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綜合基礎設施網絡完善、都市圈協調機制基本建立、健康化發展具有一體化傾向的城鎮密集區域。
2011年—2020年,將都市圈建成功能一體化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和社會財富相對均衡、地區生態與資源環境互為協調、人文氛圍濃郁、經濟實力強大的網絡化城鎮密集區域和環渤海地區基礎產業與制造業基地。
2021年—2050年為成熟階段,通過強化與山東半島城市群、京津冀等區域的社會經濟協作,將都市圈建成高度和諧一體化發展、具有強大區域競爭力的城鎮密集區域,未來環渤海大都市連綿帶中重要的區域單元。
得知濟南都市圈建設上升為全省戰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呂斌教授曾這樣認為:濟南都市圈承擔著強化濟青軸線,加強魯西地區與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聯系,擴大山東省經濟腹地的重任。這塊區域地緣優勢十分突出———東與山東半島城市群緊密相連,西與中原城市群遙相呼應,是山東半島城市群與中國中西部廣袤腹地的銜接地區,濟南都市圈的規劃建設對彌補半島板塊經濟腹地偏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