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創新轉型的根本目的,意味著要避免把“社會建設”歸結為“社會管理”,要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同時,鼓勵和引導公民的社會實踐,創造條件使社會成員有更多的機會、更強的能力來實現社會參與,其中既包括政治性的社會參與,亦即履行公民權利、行使公民義務,也包括非政治性的社會參與,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社會交往和私人之間的互助合作
上海市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創新轉型的根本目的”。這是將馬克思主義經典理念與上海當前工作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是根據上海實際對發展這個“硬道理”的進一步落實。
經濟建設與“人類發展指數”
從人和物的關系的角度來理解,我們要把人作為經濟建設的根本目的。人當然離不開物,經濟發展當然是人的發展的基本條件;在物質資料高度匱乏的條件下,人的生存尚且困難,當然談不上人的發展。改革開放使中國實現了總體小康,正奔向全面小康,一些地區已接近甚至達到了國際先進的經濟發展水平;但是用“人類發展”作為指標來衡量,我們的任務還相當艱巨。
聯合國發展署從1990年開始發布《人類發展報告》,以綜合了健康、教育和收入三方面指標的“人類發展指數”來衡量國家成就。在2011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中國在178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01位。在改變這種局面的全國努力當中,“人類發展指數”在內地各地區里排名第一的上海,具備更強的能力,應承擔更大的責任。上海的經濟水平領先于全國,但經濟增速落后于全國,這一方面意味著上海的經濟發展成就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較好條件,另一方面意味著上海的經濟發展必須通過人的全面發展而獲得新的動力。
避免把“社會建設”歸結為“社會管理”
從人和社會的關系的角度來理解,我們要把人的發展作為社會建設的根本目的。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條件,包括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但我們也要防止把社會和諧尤其社會穩定與社會活力對立起來。
社會活力的核心是社會成員的活力,而作為社會生物的人,只有在正常的社會生活當中才可能真正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理想社會的根本特征是“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目的就是為這樣的自由個性的形成提供條件,而作為自由個性之社會條件的那種理想社會,也只有通過非理想條件下個人的社會實踐,才可能逐步逼近。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創新轉型的根本目的,意味著要避免把“社會建設”歸結為“社會管理”,要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同時,鼓勵和引導公民的社會實踐,創造條件使社會成員有更多的機會、更強的能力來實現社會參與,其中既包括政治性的社會參與,亦即履行公民權利、行使公民義務,也包括非政治性的社會參與,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社會交往和私人之間的互助合作。
文化建設、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
從人和自己的關系的角度來理解,我們要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人的發展的主體是每一個個體,而每個人對自己的發展有自己的理解。我們一方面要承認每個人都有權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范圍內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另一方面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勵樹立和實現踏實高尚的人生理想,使盡可能多的人有更好的物質條件、社會條件和精神文化條件過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舒適而有意義的人生。創新轉型的一大任務是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創新轉型的根本目的”,意味著我們要通過文化建設,不僅使本市居民過上富裕、生態環境良好的物質生活,和諧、有活力的社會生活,而且過上豐富、充實的精神生活,追求身心健康、真善美統一的人生理想。
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創新轉型的根本目的,高等教育承擔著特殊使命。全社會各行業各單位都要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工作目標,但相比之下,教育部門尤其是高等教育部門,有更大的責任把提高人的全面發展水平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學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養;大學的其他功能,大學的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工作,則是人才培養這個中心工作的推進動力和完成條件。與人的生存相比,人的發展是一個更高目標;與人的單方面發展相比,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更高目標。高等學校是人才集聚之地、知識創造之地,也往往是先進社會理想和美好生活方式率先孕育和培植的園地,理應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方面走在全社會前列,以更加卓有成效的創新人才培養、綜合素質教育、科研教學管理和師生干群交往,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個創新轉型的根本目的作出應有貢獻。
(童世駿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