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憲(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執行院長):在戰略層面比較美國的“再工業化”和中國正在進行中的工業化乃至新型工業化,可能有更加深刻的現實意義。到目前為止,人類社會經歷了三種經濟形態: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服務經濟。美國的“再工業化”則發生于服務經濟形態已經形成的條件下,其基本背景是,金融危機揭示了虛擬經濟嚴重背離實體經濟,導致泡沫積聚的深刻風險;而緩解或消解的主要途徑,一是虛擬經濟“去杠桿化”,二是促使實體經濟回歸,“再工業化”就是這種回歸的具體過程。
現在的“再工業化”不是也不可能是當年的工業化。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美國的“再工業化”,還是中國的新型工業化,都要通過提高服務投入率來增強各產業的產出能力和競爭力。現代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核心,是把握投入要素的轉換,提高投入要素的品質。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美國的“再工業化”,還是中國的新型工業化,都要通過提高服務投入率來增強各產業的產出能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