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西方的母親節,雖然是個“洋節”,但是作為一個感念母愛的紀念日,近年來,它在中國也變的越來越熱鬧。每年的這個時候,無論是商家擺出的康乃馨還是親友發來的祝福短信,都在挑動著這個社會“孝”的神經,提醒著人們要懂得面對“生與養”的感恩與珍惜。
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人們觀察社會的視角也變得越來越大。人們關注正備戰高考的學子,關注在城市打拼的80后,關注要背井離鄉的農民工……然而,人們的目光卻忽視了他們,他們是80后、90后的父母,他們是外出打工子女的雙親,其實,他們就是現在或著未來的我們自己。
從孩子到爸爸媽媽,再到爺爺奶奶,人在家庭中的稱謂在時光輪轉中依次變換。但是,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能體會著“為人父母”的幸福與艱辛。
在又一個母親節來臨之際,一個國際組織日前發布了2012年度“全球母親境遇指數”排名,中國在80個發展中國家中僅位列第14位。消息一出,一個題為“中國媽媽不好做”的討論頓時在網絡上興起。
面對生育壓力,面對子女教育,面對社會競爭,在這個社會保障機制還不夠完善的時代中,中國母親和他的孩子們正在實際支付著社會轉型的成本。在今天這個屬于“母親”的節日里,在“祝福媽媽”的時候,更應該反思社會能夠為她們做些什么……。
“母親節”來臨之際,本網推出組稿,關注與母親有關的中國式分娩、中國式家庭教育及中國式養老——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雖已過數千年,《詩經》唱辭中的拳拳摯情仍不違時。形生之始為胎,胎出之日便是你我生身之時。今年的母親節再度來臨,兒女苦苦思索如何感謝母恩時,有幾人還記得一朝分娩的徹骨之痛?中國剖宮產率30年飆升9倍,時移世易,或許明日更多的是母親輕撫腹底刀疤感喟生養艱辛。
中國剖宮產率30年飆升9倍 社會認知存盲區
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對于剖宮產比率設置了一條警戒線:低于15%。據了解,2007年到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范圍進行了調查:在拉美、非洲、亞洲總共選了25個國家作為樣本;在中國,取樣北京、浙江、云南三省21家醫院,結果顯示,中國總剖宮產率為46.5%,最高的是一家民營醫院達68%,是世衛組織推薦上限的3倍以上,這一比率遠超世衛組織警戒線。
在中國,剖宮產率從8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上升。上世紀70年代,中國的剖宮產率僅為5%左右,現在中國總剖宮產率為46.5%,采用剖宮產分娩的產婦30年增加了9倍。
這一趨勢的形成有其客觀的時代背景。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副會長、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龐汝彥認為,其一,出自于當前麻醉、輸血等與剖宮產相關手術技術的改善;其二,計劃生育政策效用下,獨身子女增多,產婦父母對醫護人員承擔的責任期望值增高,希望提高子女孕產安全性。
但這也暴露出當前社會對剖宮產危害性等方面的認知盲區。公眾甚至包括衛生人員缺乏對剖宮產危害性的認識,先進助產技術宣傳不到位,醫生對助產技術生疏、不敢貿然向孕產婦推薦,以及醫院或衛生部門對此類手術不加管束或管束不力等,導致產婦動輒主動選擇剖宮產。
龐汝彥提到,“剖宮產媽媽的死亡率,按人群說,要比自然分娩產婦的死亡率高。麻醉意外要多、羊水栓塞要多、術后感染要多,其危險性要比順產媽媽高得多。但公眾存在錯誤認識,以為剖宮產就安全了,這體現出當前對剖宮產相關知識的教育普及度不夠。”
另據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院長程蔚蔚介紹,與自然分娩相比,剖宮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要比自然分娩高2-5倍。降低不必要的剖宮產,可降低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同時自然分娩產后出血量少、對產婦本人損傷少,產后恢復快。
中國剖宮產率畸高 受社會因素干擾嚴重
輿論指出,中國剖宮產率畸高因受社會因素干擾嚴重,剖宮產甚至已成為受社會因素干擾最多的一項手術。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婦產科教授田揚順說,“很多剖宮產手術實際上沒有任何指征,完全是產婦、家屬或其他社會因素作用的結果。”
常見作用于分娩方式的社會因素,首當其沖是產婦對順產時難以避免的強烈疼痛感的恐懼心理。35歲的馮女士屬高齡產婦,去年年底順產生下6斤重女兒,“原本就打算自己生,但陣痛規律起來后實在受不了,和醫生商量看能不能改成剖腹產,醫生說我形勢不錯,沒必要白受幾個小時罪后再挨一刀”。
而作為“85后”的張苗則在與長輩的戰斗中取得了勝利,選擇了剖宮產手術。“老人覺得順產對孩子更好,剛懷孕時我也是這么想,可隨著孕期增加胎兒變大,對生產的恐懼感就越來越強,怕疼,更怕疼起來沒完。”至于長輩最終妥協的理由,張苗告訴記者,“其實,還因為醫生跟我爸媽說我骨盆有些窄,可能不好順產。”而這樣的話在她表姐分娩時也曾被提醒過。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產婦選擇剖宮產的理由則是想為孩子選個好生辰,例如適逢千禧年、新年首日、二月二龍抬頭、新學期開學之前等具有特殊涵義的時間節點。
醫院逐利往往也被歸類于干擾中國剖宮產率的社會因素之一。首先,剖宮產較之順產快捷便利得多,正常情況下,整個手術過程不超過1個小時,而不似自然分娩那“短則數小時、長則數日數夜的痛苦悱惻”。這樣,既節省了醫護人員在患者身上耗用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有利于醫院提升服務分娩患者的頻度。
而這一點正應和了世衛組織的調查推測,“泛濫的剖宮產”部分源于醫院意圖牟取更多利潤。剖宮產涉及很多名目的收費項目,產科可能不賺錢,但涉及檢查、麻醉、手術耗材、住院等服務的科室可以賺錢,較之自然分娩中的“干等”更好設立名目收費。當前,醫生獎金與科室收入掛鉤,科室收入增加,醫生的獎金也相應增加,這也是剖宮產率飆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剖宮產率飆升暗藏專業隊伍收縮隱患
專家認為,中國剖宮產率飆升甚至暗藏產科專業隊伍收縮隱患。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產科醫師與孕產婦之間存信任危機,醫患糾紛日漸增多。北京市婦產醫院醫務處副處長于亞濱曾發表觀點:因醫療風險太大,產科醫生隊伍漸趨不穩定。
龐汝彥指出,因職稱、待遇等方面差強人意,中國助產士隊伍也在收縮,“助產士人才緊缺,但沒有助產士職稱系列,工資待遇又低,卻承擔很高的風險。這樣下去,越來越沒人愿意做助產士,學的人就越來越少,技術也就越來越萎縮、退化,形成惡性循環。”
剖宮產無疑被認為是更安全穩妥的方式,以降低孕產醫患糾紛發生的可能性,但這也導致中國社會陷入“更多產婦投身剖宮產浪潮”的惡性循環中。產科專業隊伍收縮隱患的另一表現形式逐漸顯露:產科醫生對剖宮產手術愈加熟練,而對自然分娩的助產技術則愈加生疏。
龐汝彥曾表示,中國需要一個促進自然分娩的社會環境和理念,推廣適合中國國情的促進自然分娩的助產適宜技術,普及規范的健康教育內容和方法,為降低不必要的剖宮產提供直接技術支持,通過多方面努力,把畸高的剖宮產率降下來。
受衛生部委托,中國婦幼保健協會2010年起開展為期五年的“促進自然分娩,保障母嬰安康”項目,從國家層面進行干預,為畸高的剖宮產率降溫。“項目實施兩年,政府部門已做很多改善,最近這一年剖宮產率下降還是比較明顯的”,龐汝彥稱。
要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龐汝彥認為,必須還要解決幾個問題。首先,要加強剖宮產知識和危害性的健康教育,包括對公眾和醫護人員的教育培訓;其次,從隊伍培訓考慮,當務之急是要做好助產士的培訓工作以普及助產適宜技術;再者,就是要改善助產士的收入分配政策和待遇,同時,醫院和衛生部門要重新調配改善產科人員配置,增加產科醫護人員,以提升產科服務質量。
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饒克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醫院是實現公益性的載體,公立醫院籌資渠道多樣化、籌資方式碎片化,未能形成有機整體,最后只能是百姓兜底。因此,調整政府多個部門的利益關系,明確公立醫院的舉辦主體,形成可持續的籌資體制,成為回歸公益的關鍵。此外,還要加快支付方式改革及組織變革,建立規范的監管體系,最終使醫院以公益性為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