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他的時候基本都在子夜一點左右,這時他即將結束一天的工作。偶爾,他會向我“炫一炫”這一天賣了多少錢。一晚上500元左右的營業額,估計能賺300元左右,這樣算來,一個月收入至少也在八千左右,收入比較“可觀”。有一次我隨口一問,除了干這個,還有別的收入嗎?有啊!他說,自己在股市還有五萬元的“投資”呢。于是他說起股市沉浮動蕩,說起溫州金融改革對股市的影響。末了,他說,炒股不掙錢,只是“玩一玩”吧。
也曾和一些小商販聊過天,他們幾乎都在訴說著謀生的不易。而眼前的這位,他從來沒有談及人生的悲苦與謀事的艱難,就連最近開始繳納200元“城管費”,城管從來不開收據,他也會淡淡地表示,“潛規則哪里沒有”。
前幾日看一篇報道講述“個體戶憂思”,曾經是以“改革先鋒”示人的個體戶如今越來越卑微,他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境。拿那個記者的話說,“店還沒開,就被審批審死了。”
在我生活的這座城市,乃至中國的很多城市,城市管理者總有將小商小販、人力車、街頭攤點、小店小鋪等,統統趕進超市或者連鎖店的沖動。城市干凈了,小攤販因為經營成本的提升,謀生之門反而被堵上了。
眼前的這位小販,或許壓根沒有意識到,自己“個體戶”的身份也曾輝煌過。改革開放初期,“個體戶”這三個字象征著自由和希望,很多人都自愿做起個體戶,他們釋放了一個時代創富的激情;現如今,恐怕只有底層那些找不到出路的人,才不得不擺個小攤干起“個體戶”的營生。
社會自然需要流動變化,每一個階層在社會中的排序有所變化,也是正常的,如此才能防范階層固化。回顧個體戶的發展之路,大多數人是從底層一步一步靠誠實勞動辛勤勞作翻身的。幾十年后,如果底層民眾再也無法復制這樣的發展之路,是很遺憾的事。在這種態勢下,這位自得其樂的麻辣燙小販,就更讓人贊嘆了。
一邊是個體戶的生存之困,一邊是“普遍共識”的滋生———個體經濟的繁榮與社會穩定緊密相關,與弱勢群體的生存權緊密相關,其意義在于,能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發展。費孝通先生晚年談及文化認同時曾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和諧社會的建設也大抵如此吧,讓每一個社會群體都能尋到幸福的出口,不悲苦,少抱怨,“各美其美”,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才可能“美美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