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1.27%,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土地資源緊缺成為新的瓶頸。隨著城市開發,水泥正在侵占耕地和綠地,影響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在25日召開的“2012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上,專家建議,控制城市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根據國務院批準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將構建兩橫三縱城市化發展格局。
國際大都市上海,城市化率已經比較高,現有城鎮人口已經達到戶籍人口的85%以上。但上海市常務副市長楊雄說,目前上海最稀缺的資源就是土地。
楊雄: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到2020年我們建設用地的總規模是2981平方公里,發展空間有限。
并不僅僅上海土地稀缺,北京、深圳、東莞等經濟發達城市,都面臨這個問題。城市化提高,相應的城市農業用地和生態用地會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削弱可持續發展能力。
有一個指標叫——開發強度,是指一個區域中建設空間占整個空間的比重,形象說,就是水泥地的比例。開發強度高說明集聚的經濟和人口規模大,但也意味著生態能力在減小。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介紹:上海現在的開發強度已經達到了36.5%,如果扣除崇明、長興、橫沙這三個島,大概可以開發強度是50%,已經很高了。北京的開發強度也接近48%。
比較國際上大城市,比如倫敦是23.7%,日本的平均開發強度是15%,東京的開發強度最高也只有29.4%。
與此同時,截至2008年,我國城市空間擴大到了8.7萬平方公里,開發強度提高到了3.6%。楊偉民說,這個比例已經不低,我國要控制開發強度。
楊偉民:從我國的國情來看,適宜工業化和城市化開發的面積是180萬平方公里,如果扣掉必須保護的耕地和已有的建設空間,今后還可以或者說今后適宜城鎮化和工業化開發的面積還有27萬平方公里,不到全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3%。
隨著城市開發,水泥正在侵占耕地和綠地,影響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又該如何控制土地的開發強度呢?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建議,調整空間結構,同時構建兩橫三縱的城鎮化戰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