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我國實行了城鄉戶籍二元體制,加上在計劃經濟年代城市建設資金大部分來自政府。其結果是,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徘徊不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民營經濟不斷壯大,我國的城市建設與城市化水平得到快速發展,據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發布的《中國城市化率現狀調查報告》認為,中國城市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期里,人口將不斷向大中城市聚集,在大中城市的周圍,建立起許許多多的衛星城和小城鎮,充滿活力的城市群將在中國不斷出現。
加速城市化涉及到城市建設與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為滿足這一需要,現在各地政府都在想盡辦法招商引資、籌集建設資金。那么這些錢從哪里來?中國城市化誰來買單?
中國現階段的城市化,要靠政府驅動,但更多的是資本驅動。如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操作科學合理,可以提升城市價值,城市自身發展可實現良性循環。如果基礎設施重復建設,或投資基礎設施過度,超過了城市的負擔能力,不但不能創造價值,甚至可能“破產”。
據聯合國開發署研究,發展中國家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一般應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到5%,占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的10%—15%。那么,中國城市化的資金需要多少?到2020年,中國城市化水平會達到什么水準?與此相對應的需要多少錢?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約有1億的農村人口進城,按人均50萬元的進城成本測算,這1億人城市化的資金需求為50萬億元,可見城市化的成本是很高昂的。
在目前體制轉型和資金缺口很大的情況下,城市建設中出現了很多融資方式,過去幾年提的比較多的是經營城市。中國城市化過程中資金的來源,誰都很清楚應該是多元化的。城市建設資金籌措是首要問題,另外還有合理使用問題。中國的城市政府資產和西方國家的城市政府資產意義不完全一樣,比如在中國,還包括國有企業,地方政府面臨著“吃飯財政”,用到城市建設上的錢非常有限。因此要加快改革,政府應剔除不該管的東西,否則會面臨一個個“黑洞”,永遠也填不滿。有些領域還有人為操縱現象,包括資本市場與建設市場,沒有按照市場化來運作。再就是建了很多沒有效益的樣板工程。
城市化能否成功,最終要看城市能否為自己買單,一個城市要實現良性循環,提高城市競爭力,就要注意三個環節。一是城市功能定位,這是最關鍵的??梢詫W習國內外經驗,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定位。二是產業選擇。強調產業集群概念,因勢利導地推動適合自己的產業集群的發展。三是要圍繞城市功能、產業選擇,加強城市軟硬環境的培育和建設。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個城市不管它怎么籌集資金,不管它在短期內搞得怎樣紅紅火火,從長期看,眾多城市的發展實際上是自己買單。城市需要在發展中解決資金問題,關鍵因素是這個城市最終能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