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3日電 《澳門日報》23日刊出社論說,青島市日前公布將投資40億元的“植樹增綠”工程,引發風波。過往一般人認為,種樹是好事,為何是次在青島卻遇到了阻力?從青島種樹事件可得知,政府采取的是行政單方面決策和專家決策方式。種樹這一行為,在預算環節上,更適合公眾參與決策,如此方可在事前消弭市民對資金投入量的疑問。
文章摘編如下:
青島市日前公布將投資40億元的“植樹增綠”工程,遭到市民的質疑。青島市城鄉建設委城市園林局隨后在政府網站對此發表公開回應,稱“由于植樹增綠工作季節性強、時間緊、工作量大,我們忽視了前期的宣傳和溝通工作,對居民和網友提出的問題回應不夠及時,引起居民和網友的不滿,對此深表歉意”,同時反思了市政工作中的若干不足。
青島投入40億巨資大規模種樹,引發風波。這一工程的出發點,是青島方面計劃在2014年建成“國家森林城市”,過往一般人認為,種樹總是好事,對植樹造林這一塊,內地不少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欠賬”,種樹通常都符合居民的意愿,為何是次在青島卻遇到了阻力?
從是次青島種樹事件可以看到,政府采取的是行政單方面決策和專家決策方式。但根據前面所述的原則,種樹這一行為,更適合公眾參與決策。另外更加關鍵的一點是,涉及到數十億元資金的投入,在預算環節上,更要聽取市民的意見,如此方可在事前消弭市民對資金投入量的疑問。
在信息高度開放的時代,民眾對政府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民眾的參與要求,政府應該學會廣泛聽取意見,開門決策,積極正面地回應民眾的訴求。青島市對民眾意見的回應,有可圈可點之處:當中迅速回應了市民的意見,對市民表達了歉意,表示將及時公開相關信息,接受市民監督——只要政府能真正把這些舉動落實好,一個良性互動的治理機制就不難建立起來。
因此,政府各級部門人員在埋頭工作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持與公眾的密切聯系,通過良性互動實現科學決策,推動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