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克友 成都商報評論員
“五一”勞動節即將到來之際,中國人民大學和工眾網聯合發布的調研成果顯示,中國農民工的幸福感從多個維度看都顯著低于國外體力勞動者。幸福感 最高的前三位是泉州、青島、長沙,幸福感最低城市是深圳,其次是東莞、上海。46.2%的受訪者表示愿意留在當前城市,23.3%的人愿意到其他城市,專 家認為這說明“他們在心理上并不認同當前城市”。
正如有關專家表示,農民工的主觀生存感受“記錄了整個中國社會變遷的過程”,對這種生存感受進行調查當然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只是,以“農民工的幸福感”為名,能調查出什么結果,可想而知。因為“農民工”本身,就不是一個具有幸福感的詞匯。
眾所周知,農民工是城鄉二元體制的產物。所謂“離土又離鄉”,就是離不了附在戶籍制度上的身份那張皮;即使身體進了城,靈魂也不能在城市安放, 可謂“身在城市心在鄉”。這種二元體制下,農民工不能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平等的福利待遇、公民權利,實質上是以一種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來推動中國的工業化 進程。導致的結果就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遠遠落后于工業化進程。前不久,有關方面宣布中國城市化水平首次超過50%,但要知道沒有城市戶籍的農民工就多 達1.6億人。處于這樣一種城鄉二元、身心漂泊的生存狀態,幸福感從何談起呢?
“提高農民工幸福感”因而成了一個偽命題。“農民工”這一身份本身,就決定了他們不能充分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和城市的繁榮。相反,經濟的發展和 城市的繁榮,還可能給他們帶來更大的生活落差和心理失衡。比如,城市生活成本的增加。這也是為什么在此次調查中,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轄市,以及經歷了一輪工 業化浪潮的東南沿海城市,農民工幸福感反而偏低。也就是說,如果農民工還是農民工,我們就無法讓他們更幸福。
農民工群體,該到哪里去尋找幸福?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讓他們不再是農民工。農民工“不足半數愿留在當前城市”,并不意味著他們應該回到農村去尋 找幸福。反過來看,該數據也意味著有近七成的農民工愿意留在當前城市和其他城市。他們很明白,能夠真正留在城市、融入城市,才有幸福的前途。也就是說,只 有消滅“農民工”,才能讓他們更幸福。
很大程度上,中國未來的城市化進程,就是一個消滅“農民工”的過程。而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現實,又為此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城市化,本質上是人 口聚集的過程,這個趨勢在全球范圍內依然有增無減。在經濟學家周其仁看來,其內在動力機制就在于:經濟密度甚于人口密度。拋開文化或文明的因素,直白一 點,城市能夠創造更高的收入。這也是為什么首爾集聚了韓國1/5人口、經濟總量占到全國的1/4,東京集聚了日本1/4人口、經濟總量占到全國的1/3, 巴黎集聚了法國1/5人口、經濟總量占到全國的1/4……它們城市化的進程仍然沒有停止腳步的原因。
對于城市化加速的中國來說,上海世博會那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確是一句金科玉律。質量更高的城市化進程,不僅是農民工群體幸福的前途,也是更多中國人幸福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