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勝阻指出,城鎮化是保持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持久動力和最大的潛在內需。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必須實現城鎮化可持續發展。如果說工業化在某種意義上主要 是創造供給,那么城鎮化則主要是創造需求。城鎮化在擴大內需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城鎮化不僅是引發消費需求、帶動投資增長、推動經濟服務 化的重要途徑,而且是培育創業者和新型農民、實現安居樂業市民夢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城鎮化每提高1%,可以替代出口10萬億元。按照現有城鎮化速度, 社會消費的總水平可以從現在的10萬億級上升到20萬億級,年均20萬億元以上的投資規模會維持20年。擴大內需要通過城鎮化把農民變成市民,通過創業把 就業者變成創富者,通過經濟服務化培植大量的“白領階層”,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據預測,未來10年,每年新增城鎮人口將達到2000多萬人,每年 需要商品房至少是6億平方米以上。再加上配套的商業、政府、社會服務的醫院、學校。城鎮化推動了對基礎設施、住宅、耐用消耗品、汽車等的需求,這是中國轉 型靠內需拉動經濟成長的一個根本動力。
辜勝阻表示,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必須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堅實基礎上,以產業為支撐,實現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以及信息化的“四化”協調發展。城鎮化 一方面要同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相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化的成果。與工業化、與制造業由大向強轉變相協調,城鎮化要建立在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實體經濟 基礎上,防止“產業空心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協調,通過現代化釋放更多勞動力;與信息化相協調,在城鎮化進程中通過智慧城市來提高城鎮化質量和獲取 城鎮化發展紅利。智慧城市是繼數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是信息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深度融合。據世界銀行測算,一座百萬人口智慧城市的 建設,在投入不變的前提下實施全方位的智慧化管理,將使城市的發展紅利增加3倍。但在依靠城鎮化促進內需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城鎮化過度發展的國際教訓。巴 西2000年城市化率已達81.2%,但巴西的城鎮化沒有和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結果造成“空城計”,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向貧民窟,沒有得到正規就業, 嚴重阻礙了當地消費和投資的發展。這是城鎮化的拉美化現象,是城鎮化脫離實體經濟、沒有產業支撐的典型國別案例。
辜勝阻強調,將經濟發展的潛在內需轉變為現實動力,實現城鎮化可持續健康發展還需要警惕四種偏向。第一,要避免城市政府過度依賴“土地紅利”,使過高地價 推高房價,城市房地產形成過度泡沫的局面。據財政部統計,2011年地方政府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超過3萬億元,相當于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80%以上。 城市政府的土地財政推高了房價,加劇了房地產的泡沫化。有研究表明:土地城鎮化大大超前于人口城鎮化:2000~2009年,城市建成區面積增長了 69.8%,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增加了75.1%,但城鎮常住人口僅增加了28.7%。第二,要避免過度依賴超級城市和特大城市,避免人口過度集中于大城市 造成的“大城市病”。中國城鎮化在高速發展的進程中,涌現出一批超級城市和特大城市,“大城市病”開始顯現。據調查,中國百萬人以上的50座主要城市,居 民平均單行上班時間要花近40分鐘。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用水緊缺等眾多“大城市病”表明城鎮化發展過程存在著不可持續的風險。第三,要避免過度依賴人口 異地轉移。面大量廣的“鐘擺式”和“候鳥型”人口流動會造成巨大的社會代價。大量人口的異地轉移導致農村出現空心化問題。有數據顯示,在農村人口中,留守 兒童有5000多萬人,留守老人有4000多萬人,留守婦女有4700多萬。大量的“三留人口”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與農民工流動相伴生的一個特殊現 象,也是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面臨的社會代價。第四,要避免過度依賴農民工不徹底轉移的“半城鎮化”造成農民工權益缺失。在超過50%的城鎮化率中2 億多農民工實現了職業轉換和地域轉移,但還沒有實現身份轉變。改變這種不完全的局面要通過農民工市民化從“二維轉換”到“三維轉變”:職業轉換、地域轉移 和身份轉變,實現農民工在城鎮化過程中與市民平權,從“半城鎮化”到完全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