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匯改的意義何在?
時間:2012-04-18 09:33:02
來源:中評網
中國央行決定2012年4月16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五擴大至百分之一,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匯改舉措邁出了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大步。中國企業家發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文章稱,盡管在選擇匯改的時機上,考慮到了目前人民幣升值壓力釋放有利于今后匯率走勢對中國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的因素,同時,穩定貿易的方針今天也更多地依賴海外市場的需求變化和國內經濟的發展勢頭,而與匯率調整的直接關系并不大,但是,匯改更主要的目的還是表達了中央政府今天把它作為目前一系列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的堅定信念。
文章分析,如果說溫州金融改革試驗區拉開了中國金融體系市場化發展的“雙軌制”序幕,那么,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改革就是一個提高中國貨幣政策獨立性,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可能遭遇到的投機勢力的沖擊能量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的重要舉措。它帶來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目前歐美日寬松貨幣政策的環境下,未來短期內全球流動性泛濫和熱錢流入所造成的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會不斷增加,但是,如果資本賬戶的管理還是在有效的狀態下,那么,近期建立在一攬子匯率制度基礎上的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的可能性,還是要大于海外熱錢流入從而單邊推高人民幣匯率的可能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今天人民幣離岸市場與在岸市場之間,即期與遠期匯率之間,遠期匯率與未來即期匯率之間的套利行為,從而確保人民幣匯率水平保持在合理均衡的價值尺度上。
其次,從中長期來看,隨著中國金融開放度的提高,中國經濟良好的基本面確保各種商機不斷的形成,于是,人民幣匯率先“強”后“弱”的趨勢會日益明顯。至于匯率強勁是否會削弱中國企業的競爭力,還是會提高中國經濟產業結構升級的節奏,這完全取決于中國社會的教育水平和人才的研發能力,取決于國民收入增長所支撐的消費水平是否能替代目前大眾財富積累為主要動力的投資增長模式,也更取決于金融市場環境的成熟度和金融監管的效率性。否則,匯改的結果會帶來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日本病”的結局虛假的繁榮帶來暫時性的強勢日元國際化時代,而一旦泡沫崩潰將是漫長的經濟低迷格局所造成的弱勢日元的時代。而且在金融全球化的時代,日元的低迷很難再挽回日本制造業的競爭實力。總之,未來人民幣“弱勢”的格局應該自然地反映出中國經濟開始進入穩態增長的成熟發展階段才是正常的。
第三,匯率波幅的擴大必然在短期內會影響投資與貿易的增長,會促進外匯市場金融創新步伐的加快。而在中長期,強勢人民幣和開放的金融體系會利好中國資本市場的繁榮,但會挑戰中國實體經濟的財富創造模式和經濟增長的活力。事實上,存在以下幾種可能性:一是中國改變大國的發展方式,從大規模的制造業生產轉向技術創新所帶來的靠專利打造財富的企業發展模式,金融機構和生產企業之間的關系緊密相連,形成利益和風險共同分擔的有機體。二是國民整體的個人財富迅速增長,投資者利益保護的金融制度在不斷完善,而金融全球化又帶來了資本市場的繁榮,所以,雖然在那種狀態下靠成本競爭的制造業比重在不斷下降,但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卻變得更加開放和強大。三是兼顧技術創新和金融深化的兩種發展模式。此時,匯率的強勢是這個國家經濟強大的必然結果。當然,有別于上面三種“好”的可能性,出現不盡人意的結果,那就是匯率升值擠出制造業,同時造成金融業的泡沫。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的出現,我們的監管部門和金融體系自身一定要具備“逆周期”的風險管理的思維模式。
文章表示,考慮到以上匯改可能產生的影響,今后我們一定要促進金融創新為實體經濟的服務,而不要過早去追求人民幣國際化所帶來的金融資產的增值效應。為此,這需要我們的金融家要為企業家量體裁衣,盡快提供各種規避匯率風險的保值業務。同時為了降低企業克服匯率風險所產生的保值成本,國家要為出口企業降低稅負,從而保證匯改不會造成實體經濟的活力下降的后果。另一方面,伴隨匯改的深入,一定要加快中國金融扶持創新型小微企業的發展步伐,盡管改變中國企業靠成本和價格競爭的盈利模式。同時,讓匯改的深入來推動有利于民富的收入分配機制的改革,有利于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所需要的金融基礎環境的建設,從而確保內需和投資的良性互動關系,以避免產業空心化的悲劇在中國重演。最后,在做實做強實體經濟的基礎上,我們再來追求人民幣國際化所需要的全球范圍內的人民幣結算體系的深化和全面開放的金融投資理財渠道以及由健康的宏觀經濟政策運行所支撐的人民幣定價機制的合理性。只有這樣,才會真正感受到所付出的一切改革的努力,都會那么順其自然,水到渠成;而今天任何不顧改革的合理順序,操之過急、好大喜功的人民幣國際化的做法,都會讓我們不得不接受事倍功半,適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