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通過一系列積極有效的以政治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活動,使大學生樹立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信念的實踐教育活動。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國高校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其理想是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其信仰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與方法論,貫穿整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過程。
認知理想信念教育矛盾的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們討論問題,應當從實際出發,不是從定義出發。……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方針、政策、辦法來。”這一方法論要求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具備考察的唯物性和考察的辯證性。所謂考察的唯物性,是要求教育者在認知理想信念教育的各類問題時,不帶預判、不懷偏見、不作保留地接觸實際情況,要多采用那些可以獲得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材料的認知方法,例如親身體驗、實地調研、訪問面談,而應少采取那種通過粗閱材料、道聽報告、偶聞消息的方式方法。所謂考察的辯證性,是指考察時既要深入實際,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應當辯證地認識矛盾,即要通過實際調查、研究、論證等方法把握三種最具代表性的矛盾,一是要把握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的事實——比如當前理想信念教育的整體運行狀況;二是要把握最反常、最病態、最不盡情理和最不可理喻的事實——比如當前教育進程中最為突出的問題、隱患和事例;三是把握所謂大量出現、且不斷增長并具有普遍化趨勢的事實——比如教育對象在時代變遷下的整體性心理變化。
分析理想信念教育矛盾的方法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掌握了教育進程中的基本現實及代表性矛盾后,需要對具體問題中的矛盾進行分析,即要分析問題中矛盾的相對構成,分析具體問題中矛盾的主次性、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這一方法論原則具體對理想信念教育強化與創新工作而言,包含兩個基本要求,一是需要以具體問題的解決為目的,二是需要以具體的分析方法為途徑。矛盾分析過程要以具體問題的解決為目的,是要求教育者在分析具體理想信念教育問題中的矛盾組成時,時刻不能忘記矛盾交織所導致的問題是什么,矛盾的分析應當有其具體的任務,正如列寧所說:在具體的環境中必須提出具體的政治任務,(因為)一切都是相對的,一切都是流動的,一切都是變化的。所謂矛盾分析過程必須以具體的分析方法為途徑,要盡量避免過度使用抽象、綜合等方法,甚至將之完全代替具體分析方法的誤區。不同層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問題不同,矛盾組成和表現自然也就不同,不可一并抽象化處理。
研究理想信念教育矛盾的方法論——“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主張是“歷史和邏輯相一致”。具體而言, 一是“從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原則,即著眼于歷史必然性的批判,尋找理想信念教育中問題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具體條件。教育問題不會憑空生成,要解決問題,就要正視歷史,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從問題產生的根源性條件入手,把握其歷史發展的趨勢,分析其內在邏輯的關系;二是內在否定的原則,事物都是自我實現同時也是自我否定的,而且兩種傾向的推動力是相同的,導致理想信念教育困境產生的一些社會因素、內部原因,如果妥善處理,同樣可以成為改良教育環境、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資源,例如教育對象自我個性的凸顯也能夠帶來自我提升的積極性,信息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也能夠帶來教育方式的變革和創新;三是制高點批判原則。不同層次、不同區域高校在強化和創新理想信念教育時,絕不能拋離自身的傳統及經驗,為求新穎或是政績而憑空架設一些“新模式”、“新體系”、“新方案”,而要踏實以歷史材料為出發點,從自身歷史中萃取邏輯,以邏輯預見歷史,使各種教育模式、教學方案集中體現歷史和邏輯的統一。
疏導理想信念教育矛盾的方法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和創新教育過程的理論方案最終都是為了將這種具體化的模式付諸教育實踐。在理想信念教育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一方面要認識到理論方法和實踐方法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依存關系,一方面要認識到理論方法與實踐方法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作用。教育環境的復雜性,教育對象的多樣化,決定了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多學科、多視角的綜合研究優勢,積極鼓勵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以外的學科力量、學生自身力量乃至社會力量參與到理想信念教育創新研究范疇中來,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為理想信念教育帶來更多的研究方法、實踐思路。理論方法和實踐方法的對立性在于其作用的對象不同、運用的環境不同;兩者的統一性在于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有效改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教育質量。在實際工作中,要通過健康積極的爭鳴、研討和交流,加強理論學者和實踐教員之間的密切聯系,使各種方法得到充分的理解和適宜的運用,使理想信念教育的強化與創新隨時隨境都能有方可用、有法可循,使理想信念教育能夠及時轉換理論視角,準確把握實踐方向,正確應對時代呼喚,及時解答現實問題,從而永葆生機和活力。
(鄧建平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 本文為浙江省哲學社科規劃課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