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高燒”的農產品價格備受爭議。從“蒜你狠”到“豆你玩”,從“姜你軍”到“向錢蔥”,農產品價格頻繁坐過山車,周期越來越短,農戶市民怨聲連連。有人將此歸結為農戶盲目跟從市場,并呼吁在全國建立統一的種植養殖信息、價格信息和疫病疫情信息發布機制。考慮從生產環節解決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問題,很有必要,但問題似乎又沒這么簡單。
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因素十分復雜,除生產周期和季節性差異外,還有原材料價格,尤其是能源的價格水平。就拿我們常說的“菜周期”、“豬周期”為例,價格漲跌頻繁是事實,但總體走高也是事實,一個主要原因恐怕就是持續上漲的原油價格。能源價格揮揮翅膀,整個社會的生產成本、流通成本、生活成本都得跟著抖三抖,農產品更是如此。所以說,要維持農產品價格穩定,就得把握規律,治一治更為基礎的病根。
應當看到,能源價格走高的趨勢恐難逆轉,怎樣將物價上漲控制在百姓承受的范圍之內尤為迫切。目前,農產品價格漲得厲害,確實有農戶盲目跟從市場的因素,但更主要的還是生產資料價格居高不下,再加上運輸、流通環節多,經過一番層層提價,消費者面對的菜價、肉價往往已經翻了好幾個跟頭。因此,要讓農產品價格趨于穩定,減少產銷之間的中間環節很有必要。
穩定農產品價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行。一些臨時性措施也許在短期內可解燃眉之急,但長遠看往往是揚湯止沸。就目前來看,合理控制原材料,尤其是能源價格的漲幅,并加強對流通環節的監管,遏制中間環節的不良經營,飽受詬病的農產品“周期病”才可能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