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廖曉義:生態文明是樂和家園的永恒追求
時間:2012-04-12 14:14:59 
38d45d522e7a76c5eface932cb2b6226.jpg


    很榮幸能夠再次來到馬奈草地俱樂部。30多年前我曾經是大學老師,20多年前是社會科學院的研究人員,10多年前是美國國際環境政策訪問學者,今天我走進了農村。我為什么走這條路?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人類到底要往何處去?我一直在尋找前行的方向,我也看到了現代西方文明的一些問題,它只是在物質層面思考和解決問題。我們中國如果還糾纏于物質消耗,那么現在的炫富,只能使有限的資源不斷被耗竭,損失我們95%的生命和賴以生存的地球。

    我做了20年環保,40年哲學,3年半的鄉村實踐,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個事情的理解。當初我去農村主要是為了推動綠色社區建設。在北京延慶租了3000畝的山林作為培訓基地,在2000年的時候我們和全國10幾個省市一起發起了“地球日中國行動”。此后又發起了“春日行動”,我們也叫它綠色生活。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在紅十字基金會的支持下,我們在重慶巫溪縣建立了一個樂和家園。作為一個哲學出身的知識分子,我到鄉下去不僅僅是為了救災,我們這么多有智有識的人聚在一起也不僅僅關注鄉村命運,更多是尋找中國向何處去的方向和路徑。現在,很多人都意識到自己處于危機狀態,信仰缺失造成迷茫和焦慮。我們從各種各樣的災難中感覺到生態系統全面崩潰離我們并不遙遠。

    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有一種文明轉型,它就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不僅是環境概念,它是由5個功能系統。我們從歷史上去尋找中國人5千年的生存智慧,我們找到了樂和。樂是和的表情,和是樂的心情。以道的存在為生存哲學與生命之理。道的真諦就是和。

    如何才能和?我覺得主要依靠三條原則,其實是三條生態學的原則,自然萬物是關聯的,差異是正常的,我們每個個體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這種差異具有無限多樣性。但是,個體生命的獨立性在我們這個時代完全迷失了,我們被各種各樣的概念、標準所限制,需要回到“PHD”狀態。我把P理解為普愛,沒有道的狀態,把H理解為互補,把D理解成獨立。這種差異互補共生,就是我所理解的樂和生命狀態。

    在樂和家園,包括公共建筑,都是村民自己按照基本的生態原則做的房子。我們也幫他們做節能的柴灶,污水處理池,教他們用沼氣,垃圾分類。這就是樂和人居。關于樂和生計有很多的理念和理想,我們建了幾個生態小農場做養殖業和種植業。還幫助他們搞旅游、培訓等。如今在樂和家園可以說沒有一個留守兒童了。未來我們的鄉村還可以發展創意產業、時尚手工業。

當這個模式逐漸成熟后,我們通過理論研究、媒體傳播、現場研討,以及市長論壇等活動開始推廣。這時候我就受到了我們巫溪縣委書記鄭向東同志的邀請,回到了巫溪。巫溪是我的老家,本來我是想休息一下,回到我祖祖輩輩生活的那個地方。當我回去后,我突然發現那里的百姓、民風和自然山水是可以實現我理想的一個地方。它特點是大群工、大民生,而過去是政府自己做大群工。

    在巫溪,當地政府鼓勵成立農民協會,也引進了我們這樣的社會組織,就是說群眾工作不僅有黨和群眾來做,也是由群眾組織來做,包含了群眾組織做的工作,所以叫大群工。我們不僅僅把經濟當成民生,文化也是民生,環保、健康、心理幸福也是民生,這是大民生的概念。目前巫溪樂和家園已成為當地“十二·五”規劃的內容。

    在樂和家園中,鄉村自主自治是最關鍵的。目前這里形成了“兩會一院”,兩會是樂和合作會、聯席會和一個樂和大院。這個被清華大學的一位副院長稱之為公共管理的三要素,互助會就是公益社會,公共管理機制就建起來了。中國最大問題是基層缺少公共事務的治理機制。我們就摸索出了這么一套機制,很契約化的管理,還簽了協議。

    當然,城市也可以做樂和小區,城鄉之間是公共空間,我們叫做廣義的公園,這樣的架構是有生命力的。這樣城市也是精氣神的共同體。但這需要社會性質的共同體來完成,樂和委員會是黨的腦,群眾工作部是心臟,樂和辦公室是腿,這個有機體保證了巫溪在短時間里創造了奇跡。最后送給大家一朵花,樂和生態之花。這是樂和生計,生態文明的經濟系統,樂和養生和樂和養義,這就是生態文明5個系統。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