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問題,在我們這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已表現得十分嚴峻,尤其在農村。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老齡化與健康”,口號是“健康有益長壽”。借此之機,筆者認為,全國人民都應該認真關注一下農民老齡化和老年農民健康與長壽的問題。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調查顯示,目前,我國31個省市當中已經有26個省市進入到老齡化的狀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接近1.3億,占總人口數的9.1%,而到了2050年,預計這個數字將會達到3.32億,超過總人口的23%。衛生部的官員說,中國已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每100個人中就有14位60歲以上老年人,老齡化人口規模超過歐洲老年人口的總和。 在這一背景下,今年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年底前將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確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但在關注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非常快、數量非常大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的是,老年人口的分布并不平衡。由于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城鎮非農就業,目前農村大量存在村莊空殼化、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的現象,農村老年人口的比例已大幅度超過城市。據統計,2011年我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首次降到50%以下,為48.73%,農村青壯年農業勞動力占農業從業人員的比重不足50%。有關調查顯示,在一些地方農業一線的勞動者平均年齡甚至達到57歲的高齡了。另外,子女均在城鎮打工的留守老人達4000多萬人。 在老年人的公共服務分配上主要的問題是兩個,一個是養老保障,一個是健康醫療的問題。目前,老年農民大多已經得到了國家新農保和新農合制度的保障,但保障水平仍然比較低。以新農保為例,2009年12月,首批新農保試點啟動,年滿60周歲的參保農民可按月領取養老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國新農保、城居保總參保人數達到3.64億人,其中領取養老金人數達到1.03億人。但是,我們知道,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有戶籍的老年人,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的水平是比較低的,最低55元起(有些地方加上地方配套要高一些)。另外,新農保政策規定,農村60歲以上老人享受每月的養老金是有條件的,需要其子女都各自參加一種形式的保險,包括社會保險或新農保。這又大大降低了新農保對老年農民養老保障的意義。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曾為城市、為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老年農民曾在農業第一線辛勞幾十年,在城市的老人退休安享晚年的時候,卻大多仍然在服務于農業生產。現在是城市有能力回報農村,反哺農業的時候了,筆者認為,國家在當前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讓老年農民與老年市民享受到同等的養老保障,將善莫大焉。因為,這一方面是公平正義的體現;另外,也必將大大提升“三農”的社會地位,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回到農村從事農業。 人口老齡化當然并不是中國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世界性的。農業人口老齡化也并非中國的獨有難題。比如,比中國早發展很多年的日本和韓國至今都經歷著“三農”問題的困擾。據統計,韓國農村人口中,目前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30%,老齡化程度是韓國平均水平的3倍。政府計劃投入上千億美元的農業振興資金,力圖使農業起死回生。日本的情況也類似,目前僅有約300萬農戶,比1950年減少近一半,農業就業人口中,65歲以上的約占50%,造成了糧食自給率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60%下降到現在的30%左右,農產品消費大量依賴從中國和美國進口。 日本和韓國的前車之鑒,對我們來說是一個不可嘗試的雷區。道理很簡單,因為日韓農產品可以依賴進口,而中國如此必定走進死胡同。在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上,我們不僅要學習別人的經驗,更要懂得汲取別人的教訓,才能體現東方大國的歷史智慧和后發優勢。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確保老年農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尊可能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