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地區是湖南“南大門”,早在1988年,就被國務院設立為改革開放過渡試驗區。轉眼20多年過去,這里的區位條件、資源要素、產業基礎和配套能力等綜合優勢更加明顯,郴州、衡陽、永州先后成為全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
2011年10月6日,設立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請示得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復。這是繼安徽皖江城市帶、廣西桂東、重慶沿江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后第4個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也是我省繼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后,第二個納入國家層面的發展區域,為全省擴大開放、加快開放型經濟帶來一系列新利好。
【利好之一】
打造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新平臺
這意味著我們引進項目的機會更多了。我省把今年作為“平臺建設年”,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進示范區建設。在基礎設施方面,重點抓交通、信息、現代物流和水電氣供給等基礎設施建設。在政策環境方面,省里賦予湘南地區34條先行先試政策,制定《關于推進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著重在產業發展、載體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金融、人才等方面出臺更多操作性政策。這些都將成為實實在在的利好。
湘南地區將形成一個聚集“洼地”,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將源源不斷地引進湖南。僅去年一年,我省共引進富士康、美國江森自控、花旗集團、惠普等8家世界500強企業,是近年來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最多的一年。
【利好之二】
打造中部地區跨區域合作的引領區
這意味著我們共贏發展的機會更多了。過去,由于行政區劃等原因,地區之間同質化發展、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的問題難以避免。設立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就是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在措施方面,在湘南三市建立協調機制,實行基礎設施對接、產業園區共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跳出湘南看全省,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大湘西武陵山扶貧協作區三大板塊,構建了一個“三足鼎立”的嶄新格局。這種格局將奠定我省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的戰略地位。
湖南省區域之間的合作更加大氣、順暢和舒展了。湘南地區毗鄰粵桂贛三省區,南接珠三角城市群,東南達福建海西經濟區,西通桂黔滇及東盟自由貿易區。對內,省內三大板塊可以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引進大企業、大項目。對外,湖南省與中部五省以及國內其他經濟區域可以展開有效合作,還可長袖善舞,與臺港澳以及國際合作。今年1月,三一重工成功收購全球混凝土機械巨頭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湖南省在泰國、越南和老撾也設立了境外工業園。
【利好之三】
打造中部地區加工貿易集聚區
這意味著我們壯大自己的機會更多了。從湘南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來看,這里區位條件優越、勞動力資源豐富、要素成本低,為承接發展市場需求大、就業機會多的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企業創造了條件;這里農業資源豐富,為承接發展糧、肉、果、蔬、油等主要農產品加工和茶葉、藥材、林木、花卉等特色農產品加工提供了契機;這里礦產資源豐富,為發展礦產品精深加工、裝備制造、新型材料、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制造等提供了許多商機。
衡陽重點承接發展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精細化工、電子信息、礦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生態人文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形成中部地區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郴州重點承接發展有色金屬精深加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制造等產業,成為泛珠三角地區重要的有色金屬精深加工基地、加工貿易基地、旅游休閑基地,打造湘粵贛邊際區域中心城市;永州重點承接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礦產加工、電子信息和農產品加工等產業,構建加工貿易基地、汽車零部件制造基地、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建成中部地區對接東盟的“橋頭堡”。
【利好之四】
打造中部地區轉型發展的試驗區
這意味著我們的工作生活環境更優了。在湘南設立示范區,要按照“四化兩型”建設的要求,前提是門檻要高,嚴禁高耗能、高排放、資源消耗型項目建設和落后產能的轉入,嚴格執行能耗、物耗、水耗、環保、土地等標準;關鍵是“措施要硬”,更加注重環境保護,湘南山清水秀,是一個種什么得什么的地方,一定要把生態保護置于首位,避免走拼資源、拼環境的老路,鼓勵和促進產業承接和自主創新。方向是“模式要新”,探索城鄉統籌發展新模式,推進城鄉一體化,促進承接產業轉移與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結合。
對于老百姓來說,可以得到很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園區的大項目、大企業多了,就業的機會就會多了,腰包就會鼓。生態環境好了,園區更綠了,文化豐富了,工作生活就一定會更舒心。
供稿:省委宣傳部
撰稿:郴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迎春
短評
做好準備迎接“大利好”
湘南板塊成為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其呈現的“四大利好”頗令人欣喜。湘南地區具有區位條件、資源要素、產業基礎和配套能力等綜合優勢,其“橋頭堡”作用尤為顯著。
當“四大利好”洶涌而來時,我們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這準備至少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作為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新平臺,我們應該在產業發展、載體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金融、人才等方面出臺更多的操作性政策;其二,作為中部地區跨區域合作的引領區,我們應該既有“引進來”的決心和氣度,又有“走出去”同臺競技的實力和膽識;其三,作為中部地區加工貿易集聚區,我們應該根據各自優勢牢牢把握住壯大自己的機會;其四,作為中部地區轉型發展的試驗區,我們應該按照“四化兩型”建設要求,促進承接產業轉移與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