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雄心勃勃的華裔虎媽來說,督促孩子成為學校的優等生后,會希望他們就讀于英國的頂級大學,可能還會在附近買一套供他們居住的房子。倫敦西區溫克沃思公司的羅德·赫弗南說:“中國是個龐大的市場。我們今年有大約70%的買家是外國人,其中60%是中國人。他們給在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和其他院校讀書的兒女買房。”數據顯示,倫敦去年成交的新房當中,中國和亞太地區買家占了三分之一,是2009年的8倍。
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傾向于讓子女出國留學,而且留學出現了低齡化趨勢。據美國《僑報》報道, 2005年至2006年,內地僅有65名中學生赴美讀中學;到了2010年至2011年,人數猛升至6725人,5年增長了100倍。
這很大程度源于國人對國內教育體制的不滿,填鴨式的教育不僅扼殺創造力,而且缺少個性。教育工作者意識到問題之所在,開始進行改革。一項有趣的改革舉措是辦男子學校。
據美國《僑報》報道,上海市第八中學近日已就“辦男子中學”提交申請方案,如果申請得到批準,有望誕生上海改革開放后第一所男子中學。該報評論認為,作為多元教育的方式之一,男校不妨一試。如何培養新一代的“男子漢”?辦一兩所學校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需要轉變社會風氣,需要全體公民的共同參與。
扼殺創造力一直是教育的一大弊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至今沒有生產出一個屬于自己的“寵物小精靈”或是“巴斯光年”。《華爾街日報》4月2日報道透露,中國希望憑借“豆腐男孩”進軍全球動畫市場。該片耗資500萬美元,將于2014年正式上映,制作者希望這個角色能夠激起外國觀眾對中國動畫的興趣。
中國人為什么缺乏創造力?《華盛頓郵報》采訪了天使投資人徐小平。他說,在中國,若干因素助長了父母的狂熱,主要因素是激烈競爭。由于如此之多的人都想進最好的學校和獲得最好的工作,除了關系之外,唯一辦法是通過劃分等級優劣。高考,扼殺了青少年的熱情和創意。
當然,中國的教育絕不是一無是處,至少基礎扎實、成績好。據法新社報道,澳大利亞獨立智庫格拉頓研究所3月底發布的一份報告書指出,東亞是杰出學校的中心,該區域有全世界最好的四個教育體系——中國香港、韓國、中國上海和新加坡。格拉頓研究所的學校計劃主任本·詹森表示:“在中國上海,15歲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比澳大利亞、美國和歐洲的同年齡學生高出兩三年的水平。”
在光鮮的成績背后,也不能忘記大量文盲的存在。香港《南華早報》3月31日發表題為“中國內地文盲代價——1360億美元”的報道。世界掃盲基金會本周發表的這份報告稱,全世界有超過8億人不具備完成一些簡單任務,比如讀懂藥物標簽或填寫申請表等所需要的基本讀寫能力,他們每年給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失為1.19萬億美元。文盲耗費發達國家2%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是1.2%,發展中國家是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