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房地產董事長潘石屹4月2日在受訪時表示,調控政策應該盡快向稅收政策、信貸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轉變。針對當前一些房企爆出“質量門”問題,潘石屹認為這表面的質量問題背后,是房價下降導致的后果。(4月3日人民網)
對于調控政策之下房地產市場的前景,潘石屹指出的“盡快向稅收政策、信貸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轉變”,無疑是客觀真實的。但對于近來頻爆的房企“質量門”事件,潘董究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認為“是因為房價沒有漲,甚至真正的房價在大幅度跌的情況下,這種質量的問題就會凸顯出來。”聽上去至少是會讓人誤解的。
如果沒有聽完潘石屹關于“質量門”的故事,最容易產生的誤解就是:由于房價下跌了,房產商的利潤薄了,于是就偷工減料。因此發生了類似“萬科質量門”,或稱“萬科紙裝修”等房企“質量門”。其實潘董不是這個意思。潘董認為:“如果房子不降價,去年買的房子是100萬,今年這個房子值200萬,地板上裂一點,反正賺了一百萬。可是去年買的房子是100萬,今年變成50萬了,買主已經虧了50萬,再看地板也是裂的,墻也是裂的,就會給開發商施加壓力。”
這才是潘石屹關于房企“質量門”這個“故事”的出彩點。原來,所謂的“質量門”并非房企偶爾的偷工減料,而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因為房產成了奇貨可居的香餑餑,“去年買的房子是100萬,今年這個房子值200萬”,猶如帶有瑕疵的鉆石,也比完美無缺的有機玻璃值錢的多,誰會去計較地板開裂,墻體也開裂?說難聽一點,如果誰要因此維權,估計房產商很樂意原價退貨。這就奠定了潘石屹這個“故事”的真實性。
當然,脫離當前房地產市場的畸形現實背景,潘石屹的“故事”還是有點荒謬的。房子的價格和基本的質量保證不是一回事。價格或許體現在房子的檔次上,但基本的質量保證是產品的起碼要求,怎么能讓房產的升值沖抵質量的缺陷?但是,如果不把房子當做房子,將其視為一塊資產炒作的籌碼,誰還會去在意這塊籌碼有什么殘缺或破損?就像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在緊鑼密鼓之下,都在接了上家傳下家,至于那朵花是不是已經干癟了,沒人來得及細看。
房地產調控政策讓這次“擊鼓傳花”的鼓點戛然而止。花在誰的手里,此時的感覺就不是“香餑餑”,而是燙手的“山芋”了。于是發現這個本來不愁下家的“游戲道具”,葉也黃了,花也謝了。潘董,是不是這個意思?
筆者當然明白,那些遇到“質量門”的業主并非都是“傳花手”,哪怕“去年買的房子是100萬,今年這個房子值200萬”,發現質量問題還是要維權的。對自住的購房者來說,哪怕房產升值的價值足以沖抵維修的費用,但這僅僅是升值,而不是實際交易的利潤,升值或貶值都只是一種“感覺”。只有那些把房產當做炒作籌碼的人,進進出出都是真金白銀。那么,潘董用房產的升值或貶值來化解“質量門”,至少反映了房地產商對房子基本屬性的認定,也可以說是他們對房地產開發目的和意義的認識。
說起來作為商人,抓住這樣的市場契機沒錯,企業的運作本來就是資本博弈。既然市場需要的是用來炒作的籌碼,而所謂的“剛需”又不具備推高房價的能力,要實現房地產的暴利,就要靠這些“傳花手”推波助瀾。因此,潘董的說法是很有根據的。這個房地產市場本身就已經畸形了,當“炒房”成為熱詞時,“擊鼓傳花”的游戲就緊鑼密鼓了。而當房地產調控政策使得鼓停花止,才發現花有點謝了,葉有點黃了,這又算得了什么呢?從潘董這個“故事”的寓意中,按照目前的房價和這堆鋼筋混凝土構筑物的實際價值,就算門是實木的,地板和墻也永遠不開裂,您就買到了貨真價實的商品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