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工作,員工領工資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在濱州一公司里,卻出現了員工的父母也能同時領工資的新鮮事。從2007年在高管層實行,到2010年對7000員工推出,這家企業每月額外給員工父母發放200—500元的“孝工資”,截至目前已發放近5000萬元。
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被稱為未富先老的社會,由于工作節奏的加快,甚至生活成本的高企,讓很多人無暇也無雄厚物資,來支撐對父母的恪盡孝道。這也是濱州這家公司發放“孝工資”,受到普遍贊譽的原因。但在反思如何盡孝道時,還需搞明白的是,僅僅給予物資扶助還不夠。就像曾唱進人們心底的那首歌那樣,或許父母更期盼的是子女能“常回家看看”。
無需諱言的是,由于生活方式或觀念的差異,代際之間的溝通鴻溝,總現實地存在著。甚或可能因同處一個屋檐下,而生發互相抵牾。但孝敬父母卻是不能等的事,就像西諺所說“等待就是失去”,若不及時行孝則可能讓人追悔莫及。因為,無論像曾有人提及的“一碗湯的距離”,還是“承歡膝下共享天倫”,孝敬都應選擇適合的方式,讓父母看到并明白。從這點說,孝敬也像穿鞋,總有一款合適的。
同樣在這兩天,還有則讓人看過五味雜陳的新聞:68歲的宋老太住進了兒子家,發現兒子家有件特別新奇的東西——抽水馬桶,老太太沒事就蹲在馬桶邊摁一下開關,兩個月里沖走了98噸自來水。我想,或許更多人讀到該新聞后,心中泛起的是悲涼和自責,我們該怎樣讓父母融入都市,讓他們能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呢?就像有評論所說那樣:抽水馬桶,沖不走老人的寂寞,泛起的是為人子女的失察。
就像自古忠孝難兩全的困境那樣,現在的年輕人為生活奔波,孝順即便“心有余”,也可能感到“力不足”。物質的泛化和壓迫,早就讓人們有工作沒生活了。因此,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維度,破解盡孝和忙碌的難題,儼然變成無解。有問題想辦法,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明了當及時盡孝,我想時間會像海綿里的水,擠擠總會有。因此,像濱州這公司發“孝工資”至少就是一種嘗試,盡管這些還不夠。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就我看來,要讓父母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或許培養一種興趣愛好,創造條件讓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圈子,讓其盡快融入對他們而言,相當陌生和隔膜的都市生活,應是子女需要做到且不能拖延的事。孝敬有時并不復雜,關鍵在于立即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