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飭地溝油亂象,是食品安全監管領域的大難題。近日,河南鄭州組建的官方收油隊在處理地溝油時屢遭飯店集體抵制。而當地無證私人收油隊卻生意紅火。“正規軍”為何打不過“游擊隊”?問題的癥結在哪里?
“游擊隊”買走九成泔水
3月27日晚10時許,在鄭州市人口密集的城中村陳寨村,飯店內食客逐漸散去,餐館開始清理泔水,狹窄的街道上專門收泔水的人開著農用機動三輪車悄然出動。一餐館服務員說,店里一天就要產生二三百斤的泔水。
“我們都是定點回收,一般規模的飯店,收購費用加上處理后廚、清運生活垃圾、更換泔水桶等差不多每個月要1000元。”一收購商販說。“大家都是這么處理,省事又有錢賺,何樂而不為?”鄭州玉鳳路一家餐館負責人說:“至于回收后用來干啥,我們不關心,也管不了。”記者了解到,在當地私人收泔水已是公開的“地下產業”。多數餐館都有固定私人收油隊承包并定期收取,承包費則根據泔水質量,從每噸3000元到7000元不等。
去年底,為打擊地溝油黑色產業鏈,河南省出臺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并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明確要求各娛樂、餐飲、住宿以及機關、院校等單位應當單獨收集、存放本單位產生的餐廚垃圾,并委托取得服務許可證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單位運送到指定的處理場所。根據要求,取得首張許可證的鄭州僑聯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了一支70人的“官方收油隊”,收油隊員身份信息均在城管局備案,收到的油要全部送到生物柴油廠。
盡管如此,官方收油隊卻遭到不少飯店的抵制。據了解,鄭州全市飯店食堂有1.2萬家以上,每年的餐廚垃圾在300萬噸左右,其中九成被回收泔水者從飯店拉走。對此,鄭州僑聯生物能源公司副總經理王之海表示,餐廚垃圾進入生物柴油廠后利潤低,不可能拿出錢來購油,是按政策免費收。而多數店主寧愿把油高價賣給私人收泔水的。
生物柴油產業原料緊缺
生物柴油被認為是防止泔水油回流餐桌的有效方式。然而,由于原料緊缺,行業陷入了發展窘境。
以鄭州僑聯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為例,年生產規模達到5萬噸,但這兩年實際的年生產量僅在幾千噸。
生物柴油行業原料緊缺現象在河南乃至全國都相當普遍,稍好一些的企業還能部分投產,更多的則是半停產或停產。一些斷了原料供應的企業只好接洽大一些的油販子。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鄭州已經形成了一個以泔水為中心,分工明確的地溝油黑色產業鏈。在這個產業鏈里面飯店生產并出售,散戶靠運送謀生,部分加工廠購買泔水油并加工成劣質的食用油。
事實上,此次正規收油隊并非鄭州首次嘗試,早在2008年該市金水區城市管理執法局就投資2000多萬元興建了河南首家餐廚垃圾處理廠。最初靠著政府出面協商,企業能每天處理數十噸餐廚垃圾,但遺憾的是,僅僅維持運行了7個多月就宣告停產。
簡單的市場或法律手段效果有限
雖然回收地溝油既有法規條例,也有正規收集加工企業,但記者通過走訪了解到,鄭州多數飯店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并不知曉,也沒什么概念,對于他們來說把泔水油賣給私人非常正常。
據了解,在美、德等發達國家,政府會對地溝油收集處理企業給予相應的補助,用地溝油加工一噸生物柴油,折合人民幣的補助是500到600元。鄭州大學教授任保增認為,簡單通過成立收油隊解決地溝油問題并不現實。“官方收油隊”的尷尬說明治標更須治本,除加強監管外,還可以引入市場化手段,如考慮在生產收集環節給予飯店、企業一定的補貼。
華融律師事務所律師崔顥表示,整治地溝油事關百姓健康,政府應全程介入監管餐廚垃圾的處理過程,禁止沒有資質的人和公司收購地溝油。該投入的人力、財力決不能吝惜,該處罰、該監管的更不能缺席。同時還要加大宣傳教育,培養企業和公民最起碼的社會責任意識。
《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是生物能源公司收油的依據,但其對餐飲商家約束作用并不明顯。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主任岳運生提出,這個條例只規定了“禁止將廢棄食用油脂作為食用油脂生產、銷售或者使用”,但對餐廚垃圾不交正規回收單位并沒有相應的懲處措施,難以對商家形成強制要求。
鄭州市城管局固體廢物處置管理處何姓處長說,鄭州2010年就開始規范泔水油回收行業,但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是法律法規不夠嚴密,對拒絕規范回收泔水油的飯店和使用地溝油的商家的打擊力度還不夠;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出臺相關補貼舉措。
河南大學教授郭奇建議,應完善法律法規,提高違法成本,加強監督檢查,進行適度補貼,堵與疏并行,使地溝油遠離餐桌。同時,有專家提醒:要加強監管,防范正規煉油企業在地溝油的暴利面前把持不住,變身收油販子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