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制度變革和技術變遷的共同作用下,我國農業從低水平起步,歷經困難和曲折,逐步走上了平穩較快發展的道路,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科技、產業化經營、勞動力素質都得到明顯提高,正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農業發展已經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以2011年為例,我國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田灌溉面積占比、生豬規模化養殖水平都超過了50%,另一方面,農戶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比重達到15.2%。這些數據充分表明,我國農業發展方式和生產經營形式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和調整,農業的物質技術裝備有了明顯改善,現代農業發展已邁出實質性步伐。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我國農業現代化起步慢、發展不平衡,特別是一些長期以來阻滯農業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各種新矛盾、新挑戰仍不斷顯現,特別是農業生產能力不穩固、供求關系偏緊等,今后保持農產品供求平衡的任務將更加艱巨,農業現代化建設任重道遠。一方面,人口總量將繼續增長,城鎮化率和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將不斷提高,全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會持續增長。另一方面,耕地和水資源緊缺、農業生產成本上漲、青壯年勞動力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等問題日益突出,自然災害呈多發頻發重發態勢,農業穩定發展的難度越來越大。同時,影響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求和價格的因素增多,除國內農業生產情況外,還有國際上農業豐歉、石油價格漲跌、投機資本炒作、貨幣匯率波動等。面對這些困難和挑戰,根本出路就在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共識已經形成,條件基本具備,機遇非常難得,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以現代物質裝備、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型農民為支撐,以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保障,不失時機地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我國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應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要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搞好產業布局規劃,科學確定區域農業發展重點,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引導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向優勢產區聚集;鼓勵和支持優勢產區集中發展棉花、糖料、馬鈴薯等大宗產品,推進蔬菜、水果、茶葉、花卉等園藝產品集約化、設施化生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升級,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培育知名品牌;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擴大農業對外開放,鼓勵區域間廣泛開展農業合作,促進農業優勢互補和資源優化配置。
二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農業科技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當今世界,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正在蓬勃興起,很多國家把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戰略重點。我國農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新階段,必須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繼續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大對動植物育種、信息技術等戰略性領域的投入力度,著力提高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農業重大領域、前沿科技的研發和應用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大農技推廣投入,不斷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特別是強化市場化農技推廣組織的培育,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
三要持續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建設現代農業離不開國家的支持保護。我國農業已進入高成本時期,既要保障農民的經濟利益、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又要考慮城鎮中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不斷加大農業補貼力度。要繼續加大財政支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土地出讓收益和信貸資金對農業的投入。
四要加強農民培訓。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教育和培訓體系,著力全面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素質;繼續加強農民轉移就業培訓,特別是要根據農民工的特點和需求,不斷完善培訓機制、充實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著力強化創新型農民的培養,不斷充實農村人才隊伍。
(劉 朔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