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聯合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舉辦“2012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于2012年3月25日在上海召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在會上演講。
彭森:女士們,先生們,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在剛剛閉幕的中國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中國政府提出了要繼續理順城市與農村的關系,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等一系列重要任務。
3月18日,國務院又正式的發布了《關于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要求完善統籌城鄉的有關體制機制。在這個背景下,2012年中國城鎮化高層論壇,在上海舉辦,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我代表國家發改委,向出席這次論壇的中外嘉賓致以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問候,同時也想借此機會對中國當前的改革任務和進一步推進城市化提出幾點個人的意見。
剛才講到去年中國的城鎮化達到了50%,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我首先想指出中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是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相伴相生的。
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財政各方面的情況、社會發展都取得一系列成績的情況下,為什么我們還要講要以更大的決心、勇氣深化改革。我想可能有這么幾點理由。
首先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迅速提高,人口結構、資源環境狀況逐步改善。多年來促進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經濟全球化紅利卻在逐步的消退。中國的產業結構、需求結構、要素投入結構、城鄉區域結構的失衡問題,仍然比較嚴重。
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中等收入階段的風險凸顯,所以結論是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中國政府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但是從進程來看,到目前為止還是不盡如人意。
我想應該指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事關中國的經濟觀念、社會結構、體制、機制的重大的、深刻的變革,僅僅靠政治的號召、靠政策的導向、有的時候可能還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堅定不移的深化改革,來為發展方式轉變開辟道路、提供動力,必須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將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促進增長轉向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并存。
其次,改革也是解決深層次的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的根本舉措。中國正在從中低收入跨入中高收入發展階段,在這個時期,既是我們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是社會矛盾凸顯期,隨著經濟社會體制的變革,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多元、多變,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制意識不斷的增強,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愿望也更加強烈。
同時,在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中,也還存在著一些制約社會公平正義,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有效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也需要通過社會的統籌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統籌城鄉的改革,以及社會管理的創新,來解決人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以促進社會的公平、和諧、穩定。
第三,改革也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迫切要求。2003年,中國政府做出了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目前時間已經很緊迫了,任務非常艱巨,舊體制一些改革不徹底所遺留的問題,和新體制發育不健全出現的新問題,交織在一起,必須下大力氣來解決。
所以中國的改革有一些“半拉子”工程,需要我們用更大的決心和勇氣,來解決。對一些影響全局、利益調整深刻的重點改革任務,比較集中力量在近幾年打好攻堅戰,使“十三五”能夠有更充裕的發展和改革的環境,來完成2020年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第四,改革也是增強中國體制優勢,有效應對國際競爭挑戰的必由之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全球不平衡的問題,更加突出。目前社會經濟復蘇的進程也遭受了一個又一個的挫折,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國與國之間圍繞市場、資源、科技、人才等等方面的競爭,更加激烈。
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只有大膽的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些先進成果,加快推進改革,進一步完善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體制,增強我們的體制優勢,才能進一步發揮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剛才講到,國務院剛剛發布了今年改革的重點工作文件,中國的改革從哪里進一步著手,進一步的深化和推進,我想可能要處理好以下的幾個重大關系。
一、要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好的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這個任務很多,主要的講一個是要進一步的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宏觀調控。另外一個需要進一步深化壟斷行業的改革,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第三要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的改革,健全市場體系。抓住這幾個重要改革,才能正確的解決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二、要進一步理順中央政府與地方各級政府的關系。特別是在財政經濟上面的關系,更好的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的積極性。要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要求,劃清各級政府間事權和支出的責任,理順不同層級之間政府的分配關系。
要求進一步的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完善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的制度,提高預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也要求我們進一步的改善和完善稅收體制,更好的發揮稅收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調整收入分配方面的促進作用。
三、要進一步解決好城市和農村的關系,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
四、要進一步理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公平正義,這個主要的任務,包括推進社會的事業、收入分配等領域的改革,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項制度建設。
五、要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公民與社會組織的關系,積極穩妥的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包括進一步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有序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依法行政、深化政務公開,建立服務政府責任政府和法制政府。
再回到今天的主題,就是怎么樣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建設。因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5億多人,去年城鎮化率已經超過了50%,這確實是中國社會結構的一個歷史性變化。但是總的來看,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和工業化水平相比,仍然明顯的滯后,不僅結構上低于多數處于同等發展階段的國家,同時城鎮化的質量也亟待提高。
我想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要實現三個目標。第一,要城鄉規劃發展要求一體化,要城鄉統籌一起來考慮這個問題。第二,要實現城鄉之間的要素流通一體化。第三,要實現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第一個問題不想再贅述,就后兩個問題我想再強調一下。一是要著力完善城鄉平等要素交換關系,來推進土地制度、戶籍制度以及其他的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一些關系、一些工作。長期以來中國城鄉二元結構之所以難以破解,關鍵還是在于城鄉的要素交換關系不夠平等。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要素流通的規模迅速擴大。城鄉之間要素交換不平等、流向不平衡的問題有所加劇,所以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最核心、最緊要的是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所提出的,要著力的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要通過新的制度設計,恢復農村生產要素和資源參與市場平等交換的權利。
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建立起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在這方面最重要的是推進征地制度的改革。應該講現實的征地制度是歷史的產物,在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過程當中也發揮了作用,但是也帶來了人口城鎮化明顯滯后于土地城鎮化的矛盾,以及對農民土地財產權保護不夠,和建設用地粗放的問題。
應該看到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能再靠犧牲農民土地財產權利來降低工業化、城鎮化的成本,有必要,我們也有條件,大幅度的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受益中的分配比例,必須將以保護農民利益和集約節約用地的原則,加快修改相關的法律法規,積極推進集體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
另外,還要著眼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積極穩妥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在“十二五”時期,特大城市、大城市,都要根據實際創新方法,鼓勵具有穩定收入,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城市轉移人口,優先落戶。
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放寬戶籍的限制,降低農業轉移人口進程就業和定居的門口,但是農業轉移人口轉化為城鎮居民,表面上是戶籍問題,本質上還是要改革依附在戶籍制度上的各項保障、各項社會福利的制度。核心是讓進城的農民和農民工享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基本公共服務。
從近期看,要推動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擴展,同時穩步的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讓更多的農業轉移人口,特別是新生代的農民更好的融入城市。同時對暫未落戶城鎮的農民工,要從制度上促進福利的全覆蓋,努力解決他們在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保障住房、公共基本服務保障各方面的問題。
從較長的時期看,則以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公共文化、社會保障以及保障住房、就業服務等為重點,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統一和服務水平的基本均衡。
除了我提到的兩項以外,還要深化財稅、金融、投資、社會管理、行政體制等改革,不斷的探索適應并促進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我就講這么多,衷心的祝愿這次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