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呼喚一座城。
中國江蘇網3月24日訊 過去三年間,沭陽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的步履始終鏗鏘有力,鳥瞰這座日益長高、變美、擴張了的城市,矯健的身姿越發秀美。
從宏大的城市梳理融合,直至深入到38個鄉鎮場、街道的城鎮化“胎動”,沭陽的各個經濟地理單元,在新型城市化的道路上,引發了一場涉及產業、經濟、建筑空間等各個形態的體系性變革。一個全新的城市化體系正悄然來到花鄉。
新城之新
“東擴南延”的城市擴張版圖,是沭陽正在加快推進新一輪城市建設的現實路徑。
2009年新歲,以夢溪植物園的啟動建設為標志,拉開了東部新城區10平方公里開發建設的大幕。三年后,包括夢溪植物園、夢溪安置小區等在內的“九個一”功能性項目帶動了東部城區土地沸騰起來。
2010年初歲,以教育產業園、沭陽如東中學等項目的啟動為標志,拉開了沭陽南部新區開發建設的大幕。沭陽城區“南延”進程的驟然加速,旨在為建設一座29.5平方公里區域的新城描繪藍圖。
“東部和南部新城區的開發建設不僅僅局限于自身,而是涉及到沭陽加速城市化進程、培育新的發展優勢、提升城市品位和打造宜居環境,事關沭陽的跨越發展和長足進步,具有極其深遠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沭陽縣委書記蔣建明說。
規劃,彈指之間已成現實。如今,沭陽東部、南部新區寬闊的主次干道兩側,高樓大廈林立,現代化的城市天際線已經出現在這片曾經是村莊與田疇交錯的沉寂之地上。
短短兩年時間,南部城區規劃建設的10大產業園區全面啟動,教育園區已粗具規模,沭陽如東中學、沭陽如東實驗學校、南湖公園、體育中心、客運南站已建成投入使用。
而商貿、房產、辦公等眾多項目的開工,則讓南部新區這一集“現代城市示范區、新型項目集中區、綠色生態觀光區和機制創新先導區”于一體的城市經濟板塊初露風姿。
融合之變
變與不變,是沭陽過去數年間城市化進程的兩條主線。
與“變”相比,保留過去時光中的舊城,以及那些記錄往事的場景,是沭陽加快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的背景。
“2009年以來,城區共實施道路加密改造和路橋配套工程106項,共啟動實施公路、港口、橋梁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工程128項,計劃總投資達96.7億元。”分管交通的沭陽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喬學鵬如數家珍。
交通的發展,其意義絕不僅僅是交通本身,事實上,在過去三年里,已融合成沭陽新型城市化中的突出亮點。
作為中心城市新組團和城市經濟引擎之一的省級沭陽經濟開發區,10年前,在縣城以北一個村莊、農田交錯之地,打下了園區開發的第一根樁。短短10年,開發區成長為沭陽經濟體系中的一個巨人,已承載各類項目632個,用工10.8萬人。目前,正在積極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老城區、新城區以及省級經濟開發區的融合,帶來了沭陽城市更大范圍的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和資源集約。目前,沭陽縣城基礎設施配套面積由2008年的51平方公里拓展到83平方公里,集中居住人口由41萬增加到56萬。
避免走粗放式、“攤大餅”式的擴張之路,轉型為城市的內涵式發展,在過去三年沭陽新型城市化推進過程中,得到了切實體現。包括中心老城區一批工廠的“退二進三”,不僅還沭陽城區一片藍天,也使得城區的商貿等功能更加凸顯。
城鎮之美
鄉鎮,作為一個最基層的單元,可以說是城鄉融合的第一線或者說是最底線。在新型城市化道路上,傳統的鄉鎮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堅持鎮當城建,率先推進集中居住區、工業集中區、商貿服務區‘三區合一’向鎮區集中。”縣委副書記、代縣長胡建軍對此作了清晰的回答。沭陽旨在通過不斷加快人口、經濟、功能和體制的城市化,實現由鎮到城的歷史性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三年中,鄉鎮成為沭陽最具活力和最受外界關注的單元之一。沭陽縣秉承“全方位、全領域、全激活”發展理念,鄉鎮工業經濟突飛猛進,村級經濟快速壯大,全民創業如火如荼。2009年以來,在縣本級主要經濟指標保持高位運行的同時,鄉鎮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工業用電量、規模工業產值等指標增幅相繼超過縣本級,形成鄉鎮經濟和縣城經濟雙輪驅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格局。
由點到面,也不難看到,在過去三年中,通過中心鎮培育,12層以上高樓大廈出現在諸如韓山等傳統意義上的鄉鎮農村,現代化的公司、大量的中介結構,這些以往均集聚于城市的要素,廣泛出現在中心鎮。統計數據表明,2011年,全縣38個鄉鎮場(街道)財政收入全部超2000萬元,其中超5000萬元22個、超億元8個,分別比2008年增加了28個、21個和7個。
縣鄉梯度式的新型城市化架構,讓沭陽的城市化發展進入一個向內涵發展的新的重要演進階段。今天的沭陽,正向著更科學、更理性的城市方向進發。因此,我們有理由祝福沭陽,祝福沭陽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