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職務犯罪多集中在掌握較大權力、處在較高位置的中年人或臨近退休人員身上,多數單位把廉政教育工作的重點放在“59歲現象”、“45歲現象”上。然而,北京市一中院的調研顯示,當前公職犯罪低齡化趨勢明顯,“80后”青年逐漸成為該類犯罪的重要組成群體(3月20日《新京報》)。
我們并不否認此類調研的警示意義,但每每看到以年齡點和出生年代為標準來觀察職務犯罪現象,揭示職務犯罪規律,總感覺并未真正抓住問題的要害,據此而建議采取的措施往往“劍走偏鋒”,離題較遠,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權力具有膨脹的天性,這已是全人類的共識。沒有制約的權力必然走向腐敗,也已被無數歷史和現實事實所證實。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腐敗都只有一個根源,那就是權力沒有受到嚴格規范、嚴厲約束和嚴密制約。每一個腐敗案件背后,總有制度疏漏、監督空白和監管不力相伴隨。正所謂,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只有制度才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其實,無論是職務犯罪的“59歲現象”、“45歲現象”,抑或“70后”、“80后”現象,都是表面現象,都是干部腐敗的標,而不是本,不涉及深層次的根源問題。當然,我們也不否認某個時間點或年齡段會受某個特定因素的影響。比如,官員59歲臨近退休交權,思想上會產生“有權不使過期作廢”和“退休前撈一把”的想法,官員到45歲一般到某個有實權的位置,認為自己無私奉獻近20年,有權了就該適當享受一下了,因此較多地出現職務犯罪。但我們相信,這絕不是根本問題,官員們的職務犯罪之所以屢禁不止,深層原因還在于制度漏洞較多或者制度執行不嚴,監督制約虛置,從而促使立場不堅者以身試法。
同樣道理,數年前我們已經關注過“70后”現象,現在又出現“80后”現象,為什么生于不同年代的年輕官員會前“腐”后繼、接踵而至?恐怕也是因為制度問題始終沒得到有效解決。畢竟“70后”過去,走上前臺的就是“80后”,這是自然規律。照這樣下去,如果制度問題仍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的話,數年之后出現的職務犯罪新現象就必然是“90后”,依此類推,將一波一波延伸下去。
實事求是地講,所謂職務犯罪問題上的“59歲現象”、“45歲現象”和“70后”、“80后”現象,都是一些偽命題,從這些角度觀察和研究官員貪腐問題,無法得出治本結論,也不會提出藥到病除的措施建議,甚至很有可能將反腐引入歧途。類似的現象還有媒體經常報道的所謂“小官大貪”現象,這都是看問題出發點的重大錯誤,主觀地以官職高低來判斷貪腐可能性和貪腐程度,并未抓住權力腐敗的實質——腐敗的可能性和程度與權力掌控的資源多寡有關,而與官職高低無關,官職卑微實際掌控的資源并不必然小或少。
總之,希望相關部門在研究職務犯罪現象時,多從權力制衡和監督方面尋找原因,少從年齡性別等偶然現象上找原因,從而提出真正管用的預防和制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