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個地區的社會管理任務有20項,這20項任務中有5項是直接通過網絡手段達到的,有10項是通過網絡手段與現實手段的綜合運用實現的。那么,根據這種狀態我們就可以初步判定,在這一地區,網絡服務現實社會管理的力度是比較大的,成效也是很明顯的。
強化對網絡虛擬社會的管理是當前必須下大力氣抓緊抓好的緊迫任務。對各級政府而言,管理網絡虛擬社會的水平,越來越成為衡量其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的基本指標要求。
虛擬與現實的交匯
我國是全球互聯網使用人口最多的國家,截至2010年底我國網站達到380多萬個,網民總數達到4.57億,占全球的23.2%。其中,手機網民3.03億,占我國網民總數的66.2%;微博用戶達到6311萬,占我國網民總數的13.8%。各種基于網絡的新媒體也發展起來,3G技術帶動了所謂“固網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延伸,使人們時時、處處上網成為可能,由此進入了全媒體時代和大眾麥克風時代。
這標志著我國虛擬網絡社會時代已經到來,并逐漸發展成為社會管理的新興領域。在網絡虛擬社會形成發展以后,社會管理在廣義上既包括了對現實社會的管理,也應該同時包括對網絡虛擬社會的管理。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輔相成,構成目前我國社會管理的總體生態。
制約性問題突出
正因如此,胡錦濤總書記在2011年2月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才適時地提出必須“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信息網絡管理,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這就將對網絡虛擬社會的管理正式提到全黨面前。如果說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現實社會的管理已經有了一些成效的話,那么對網絡虛擬社會的管理則是剛剛破題、剛剛起步。而由于起步較晚、經驗有限,再加上對網絡虛擬社會運行的一些獨有性特點把握不到位,這就事實上使得網絡虛擬社會發展中的許多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管理和根治,由此也制約了對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的提升。
具體說來,這些制約性問題主要有:網絡虛擬社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訴求,但未必能夠完全代表主流、主體民意,網絡的熱度不一定代表民意的廣度。
網絡社會正在或已經成為各種社會輿論熱點以及公共事件的策源地。社會熱點和公共事件很容易在網民的“圍觀”、推波助瀾之下被聚焦、被發酵、被放大。有研究表明:網下突發社會事件一般2個小時就能夠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上傳到網上,6個小時就可能被網站廣泛轉載,24小時之內就可能形成網上跟帖高潮,在此基礎上,就會進一步沸騰蒸發成為社會熱點、輿論焦點。
網絡虛擬社會運行中公共意識、公共秩序缺失的問題尤其突出。各種隨意性、情緒化、非理性的網絡信息反映和表達,造成網絡社會的虛假信息、各種謠言傳播無法徹底根治,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社會心理恐慌,間接危及到社會和諧穩定。
國內外敵對勢力利用網絡對我國社會的滲透更加便利頻繁。當前西方發達國家獨霸網絡、推行網絡霸權主義的格局仍是主導性的,網絡被認為是它們對其它國家內政外交橫加干涉、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演變的重要戰略工具。有資料表明,美國無論在網站數量、規模以及影響力等方面都占有絕對優勢:我國的網站數量不到世界獨立域名網站的1%、網絡信息流量只占全球互聯網信息總流量的1%左右,而美國的這兩項指標都高達85%以上;而且,現在網上80%以上的信息都是由美國提供的。
繞不開的指標
根據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結合全國許多地方的實踐探索,判定各級政府對網絡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以下指標的考量及測評是繞不開、躲不過的。
掌控引導網絡輿論。有人指出:“網絡是一個泄私憤的地方,如果大家都到網上去泄私憤,就很容易產生共鳴、興奮點,將私憤演化推升為公憤。而網絡公憤,實質上就是網絡輿論。”網絡虛擬社會的特點之一就是:即使你我都是隱身存在的“虛擬人”,在現實社會中并不認識和了解,卻并不妨礙我們相互之間的交流及網絡輿論的形成。不過,網絡輿論并不都是合乎主流價值觀的,一些網絡輿論可能是部分否定主流價值觀甚至完全與之背道而馳的。這就需要對網絡輿論有效掌控和科學引導。但進行網上輿論引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網絡輿論的迅速形成、快速變異、急速傳播的特征,使得掌控起來的難度是非常之大的。
為此,各級黨委、政府在對網絡輿論的控制引導上,必須著力把握以下四個方面的具體指標要求。
第一,正確對待網民的聲音。網上的聲音、事件既是現實世界的投射,反過來,又會對現實社會產生影響。正確對待網民聲音,就要堅持“網情就是民情”、“網民就是群眾”的理念,而不是將網情當做敵情、將網民當做敵人。各級領導干部、社會管理者要堅持學網、上網、用網,主動上網收集民意、聽取民聲、體察民情,力求對海量的網絡信息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甄別與科學判斷。
第二,建立與網民對話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借助網絡平臺加強與本地網民的經常性聯系溝通,善于運用網絡語言去與網民進行對話,在對話中敏銳把握重大網絡輿情發展趨向,防止因網絡失語而陷入被動局面。
第三,提高對突發網絡輿論事件的處置。網絡輿論事件的根源在現實社會,“網下決定網上”、“實情決定網情”。所以,預防網上重大輿論突發事件的形成及蔓延,還是要把功夫下在網下,集中力量解決關系社會民生、公平正義的突出問題;同時,堅持治理網絡輿論事件“先入為主”,第一時間主動應對,而不是采取拖拉掩蓋的形式以致于陷入無法扭轉的被動局面。
第四,加快相關制度建設。當前要著力研究建立網絡身份證制度、推行網絡實名制,加強網絡輿情監測平臺制度建設,構建網上與網下統籌的綜合防控制度體系,以完備的制度安排提升對網絡輿論的預警能力和防御能力。
對網絡信息的處理能力。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更有充斥其間的黃賭毒。要真正管理好網絡虛擬社會,就應該對網絡信息具有超強的處理能力,更多地將積極向上、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優質信息向社會大眾傳播,而不是與之漸行漸遠。因此,考量某個地方政府對網絡信息的處理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當地網絡環境的凈化程度,就成為衡量其虛擬社會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對這一指標的測評,可以采取隨機抽取黨務信息、政務信息、思想傳播信息、經濟活動信息、社會生活信息、文化娛樂信息、兩性家庭婚戀信息、網絡溝通跟帖信息、交友社交信息、民間輿情信息等多個類型的網絡信息資料,通過分別設定相應的標準分值,集中透視政府對這些網絡信息資料處置效果及得分情況的形式來進行。
網絡服務現實社會管理的力度。網絡不僅是社會管理的對象、范疇,也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工具。借助虛擬網絡方便快捷的特點,社會管理的效率將得到巨大提升。這一點已經在各級政府的社會管理實踐中得到證實。研究表明,通過考察網絡有沒有或在多大程度上服務于現實的社會管理,通過考察社會管理目標任務的實現有多大的比例是通過網絡空間達到的、有多大比例是通過網絡手段與現實手段的結合實現的,可以初步確定網絡虛擬社會在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中所發揮的功效。我們假定,一個地區的社會管理任務有20項,這20項任務中有5項是直接通過網絡手段達到的,有10項是通過網絡手段與現實手段的綜合運用實現的。那么,根據這種狀態我們就可以初步判定,在這一地區,網絡服務現實社會管理的力度是比較大的,成效也是很明顯的。
(張書林 作者系山東省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