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一過,恐怕不少商家會在暗地里松口氣。走進第21個年頭的央視3·15晚會,今年逮住的是麥當勞和家樂福。誠可謂:歲歲年年“黑”相似,年年歲歲揭不完。這不,就連“315網站”也遭到李鬼的困擾。據說數百家非法網站看到企業害怕被曝光這一特殊市場,翻手套取消費者投訴信息,覆手轉向企業收費刪帖,將3·15變成“發財節”,一日竟能獲利數萬元。
在前兩年,3·15刪帖還只是停留在被投訴企業尋找中間人刪去各大網站上的投訴和批評上,勉強稱其為“危機公關”,尚說得過去。不曾想一兩年的時間,這種見不得光的行為,竟演變成一種畸形的“刪帖生意”,一手轉發投訴,一手敲著竹杠,甚至成為商場相互攻訐的打手。打個比方,若前者是幫人擦屁股,后者就是先給你身上涂點屎尿再說。這種“刪帖經濟”既無法幫消費者解決問題,還增加了維權成本,并向商家傳遞出錯誤的信號,以為花錢就能搞定一切。
那么這些敲竹杠的黑網站,為什么能夠生存,而且活得還挺滋潤?我想它們依賴的,是一種人人深受其害卻不愿打破的潛規則:借助信息不透明而權力無作為進行尋租。或許在消費領域打假維權的過程中,我們有意無意走上了一條偏路,即過分強調外部監管,比如媒體曝光、消費者協會警示、工商局介入等等。這些措施的確重要,但問題也很明顯:一、你不能指望他們時刻保持3·15當天的狀態;二、從個案改進到普遍改進,時間實在太過漫長。以名人羅永浩砸西門子冰箱維權為例,他“表演”一次,耗費竟達15萬元!而效果依舊令人傷感。
商業信譽真正的建立,假冒偽劣日益萎縮,消費者維權逐漸強勢,歸根結底要靠市場經濟的自我凈化能力。從商品與商品,企業與企業的競爭中,產生誠信、優質、服務、創新的“比優”氛圍,而不是看誰的路子廣、跟媒體或政府的關系好、出了問題能掩蓋或逃避的“比差”。否則,就只能比出輕視消費者卻重視所謂公共關系、輕視質量與創新卻重視如何擦屁股的“刪帖生意”一類副產品出來。
假,打假,打打假……當315網站也有了假冒,這就不僅是個諷刺的事,更是個嚴重的提醒:必須重視并加強市場自身的優勝劣汰機制的主導地位,減少各種尋租的機會,不讓劣幣驅除良幣,不讓有著良好記錄的企業也“入鄉隨俗”……會不會有那么一天,3·15晚會不用再和春晚一樣,一年一度地隆重上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