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在北京干了十多年裝修工作的劉濤(音)知道,自己永遠買不起這里的一套公寓,但他正辛苦攢錢,再過10年就能(在老家)擁有一套有室內衛浴設施的住宅。這是英國路透社記者今年2月發自北京的一篇報道提及的一個小細節。
這樣的細節對于大多數中國記者而言,就像每日三餐一樣太普通、太普遍了,很少有人提及,但英國記者從中發現了問題,并在報道中認可了經合組織的研究結果:中國式的城市化只發揮了一半效用,提高了收入卻限制了消費。
這或許為我們尋找內需到底在哪里,提供了一個更客觀、真實的視角。這個視角就是城鎮化。
城鎮化是內需之源
對于內需,最高決策層有深度的解析和闡述,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今年2月出版的《求是》雜志上發表相關文章,點到了問題的關鍵。
和路透社記者認可經合組織的研究結果一樣,李克強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引述了國際上經濟學家的預言,中國的城鎮化和美國的高科技是21世紀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
李克強副總理顯然是認可這個推斷的,所以他認為,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于城鎮化。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大多在80%,人均收入與中國接近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率也在60%,而我國的比率則小得多,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超過50%,雖然和之前相比是巨大的歷史性變化,但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
從這個角度講,我國的城鎮化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意味著大批的人由農民變成市民,其消費習慣、消費需求也會發生變化,內需市場也會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而發展壯大。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從國家領導到經濟學家,大家都在談城鎮化,而不是城市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也就是說,中國不僅要發展大型、中型的城市,也要發展小型的城鎮,從近期看,發展小型的城鎮更重要。大型城市,因為人口的急劇增長,環境問題、交通問題、治安問題日益突出,實際上已經不堪重負,中型城市也開始面臨這些問題,所以,發展小一點的城鎮,讓農民在縣一級、鄉鎮一級就近入城,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解決好農民進城問題
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為4455元,城鎮居民為15900元,城鎮居民消費水平是農村居民的3.6倍。以此計算,一個農民轉化為市民,消費需求將會增加1萬多元。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吸納1000多萬農村人口進城,進而帶動1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而相應增加的投資需求會更多。
這是理論上的數據。問題是,當一個農民轉化為市民,其消費需求真的會從4455元提高到15900元嗎?他(她)真的會像城里人那樣買車、下館子、看電影、做頭發、郊外游玩、出國旅游嗎?
不可能。至少短期內做不到這一點。
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農民要進得了城需買得起房或者至少租得起房。從這方面講,控制房價至關重要。其次,農民進城,要沒有后顧之憂,也就是說,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失業救濟、最低生活保障要到位。
更重要的一點,農民進城,還有個人文明素質、職業技能提高的問題。簡單地把農村的房子拆了,讓農民住上新樓,這不是城鎮化。隨著民房的消失、樓房的建起,農民文化素質提高了,有了新的技能,產生了新的職業,有了新的消費習慣,有了更高的文化素質,有了更高的人生目標,適應了新的生活方式,這才是城鎮化的應有之義。
已經有人大代表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宏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寶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在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過程中,文化因素十分重要,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針對農民工的新特點、新需求、新期待,發揮引領和服務作用,切實推進農民工的各項文化工作,促進文化融入和社會融入。
王寶軍說,政府對農民工提供看書、看電影、培訓的服務只是初級的文化服務,還應該重視高層次的需求,幫助農民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使他們不但享受文化成果,而且主動參與和創造成果。王寶軍建議應加強農民工文化需求調研,研究分析農民工的文化需求特點和文化消費規律,積極探索適合農民工的文化活動形式,為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制定、執行政策提供依據。
服務業是內需之本
3月7日,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參加山東代表團的討論,據全國人大代表、五征集團董事長姜衛東介紹,習副主席談到了他訪問美國時參觀的一個農場,20年前和現在相比,基本上沒有什么差別,很少的幾個人管理著幾萬畝的土地。姜衛東還談到他參觀國外先進的汽車生產線,偌大的車間幾乎看不到人,全是自動化、機械臂在操作。
這說明什么,說明現代科技的發展,不但可以把大量的農民從土地上釋放出來,也可以把大量的工人從生產線上釋放出來。中國的工業化水平、農業現代化水平,和國外相比還有差距,但大方向是不變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從土地中、從生產線上被釋放出來。大量的人出來了,他們做什么?從事什么行業?回答是,服務業。從這個角度看,服務業是內需之本。
發達國家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為70%左右,中等收入國家在53%左右,而中國2010年的數字,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3.1%,不僅明顯低于發達國家,而且也低于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從這方面看,服務業發展潛力巨大。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服務業增加值比重5年提高4個百分點。即使這樣,到十二五末,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只是接近50%,仍然有巨大的潛力。
李克強在文章中認為,無論是生產性服務業還是生活性服務業,在我國都有著旺盛的市場需求,發展潛力巨大。服務業絕大多數屬于實體經濟,同樣能夠創造社會財富和增強綜合國力。服務業是最大的就業容納器,是科技創新重要的驅動力量。工業化不僅要發展工業,而且需要發展服務業,工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也有利于提高工業發展的質量和競爭力。
服務業的發展,需要有利的外部環境,也要有所側重。在生產性服務業方面,應重點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科研設計等;在生活性服務業方面,應大力發展旅游、健身、養老、家政等,扶持中小型服務企業發展。
厲以寧的告誡
擴大內需,加快城鎮化,發展服務業,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但如何擴大內需,在方法和步驟上,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有更為清醒的認識。
厲以寧認為,擴大民間消費是漸進的過程,持續推進的過程,而不是靠一時突擊提高民間消費能力。我們要從投資拉動為主,轉變為民間消費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必須有一個過渡,如果突然地從投資拉動變成了民間消費拉動,消費力量是不夠的。因此,首先要有一個投資與消費并重的階段,投資與消費并重一段時間,再過渡到民間消費為主的階段。
收入分配問題是擴大內需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如果低收入家庭的問題不解決,農民收入如何增長的問題不解決,擴大內需就成了一句空話。
對此,厲以寧主要從擴大農民收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是解決中低收入者家庭的后顧之憂,實行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二是讓農民有財產性收入,這是增加農民收入擴大民間消費的重要途徑,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就是產權要落實到戶;三是鼓勵民間創業興辦小微企業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方法,要調動這種積極性給予支持,包括金融的支持;四是扶持農民的家庭經濟,要關注農民的家庭農場、家庭果園、家庭菜場、家庭作坊、家庭養殖場、家庭林場,這些都是小微企業,是跟市場直接聯系的,通過經營自己的林場、農場、養殖場等,經濟就活了,小城鎮經濟也就活了。
厲以寧的觀點可以總結為兩句話:第一,別著急。擴大內需要慢慢來,逐步過渡;第二,沒那么難。提高農民的收入,方法有很多,也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