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值得玩味的是,今年的城市競爭力評比,首次加入了“幸福感”的考察指標。這樣一個很虛的指標,也引發了如潮爭議
“城市:讓世界傾斜而平坦。”這是5月6日中國社科院發布《201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的主題。根據藍皮書,2010年,香港依然雄踞中國城市競爭力榜首,上海、北京緊隨其后。
上海10年超香港?
藍皮書稱,中國城市競爭力整體快速提升,全國294個城市2010年競爭平均指數為0.551,高于2009年的0.497,2010年的競爭力指數標準差也小于2009年,這說明城市間的差距有所縮小。
與2009年相比,前10名城市格局發生變化,長沙和杭州首次躋身前10名。中部城市長沙的進入也使得分享前10的區域增至6個——珠三角3個,環渤海2個,長三角2個,東北1個,中部1個,臺灣1個。
香港盡管依然稱霸榜單,但上海、北京、天津、重慶等后來者奮起直追,大有趕超之勢。特別在科學競爭力上,香港已明顯落后于北京、深圳和廣州;基礎設施競爭力,香港位居第四;經濟規模競爭力,香港也被上海超越,位列第二。
藍皮書指出,優勢收窄的一個原因是香港經濟轉型相對緩慢。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不斷提高,但其他產業發展緩慢,產業單一;科技和基建發展停滯不前;經濟規模優勢已不再明顯。
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認為,內地城市要超過香港仍需時間,香港在全球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賴內地,香港應加強與珠三角的合作。
“香港老大的位置將在5-10年內被上海取代。”華東師范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長樂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斷言,香港基于歷史的特殊地位,起步早,目前城市競爭力的確比上海高,“但從長遠來看,上海在大區域范圍內的能極、容量、輻射力都是香港不能匹敵的,當上海‘四個中心’目標基本實現,其世界城市的地位將凸顯。”
發達與幸福“倒U”
與往年相比,今年藍皮書首次將“幸福感競爭力指數”列入考察范圍。結果顯示,在294個城市中,石家莊市居民幸福感排名第一。排名后9位的分別是臨沂、揚州、承德、濱州、萊蕪、鶴壁、包頭、北京、新竹——北京僅以第九名代表各大一線城市在“幸福城市”中“孤城作戰”。
因此,藍皮書指出,中國城市居民幸福程度與經濟發達程度顯現出“倒U”現象。居民的幸福感程度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二者并非是直線關系,在一定階段出現下降或者不再敏感。
不過,這一指標也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尤其是石家莊的“冠軍”頭銜。“能把幸福感排名做出來很了不起,但排名不一定準確。”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石家莊人陳文玲提出異議:“每次回石家莊都能聽到抱怨,并沒有洋溢著幸福。”陳文玲認為,按照感覺,幸福指數比較高的城市應該是成都、無錫、杭州、惠州、日照、青島、珠海以及西藏等地方,“結果和常識要吻合,否則會引發人們對結論的質疑”。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則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強調,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像對幸福感這類主觀感受進行比較沒有意義。
徐長樂則認為,發達與幸福“倒U”現象并不成立。“在現階段的中國,人均收入的高低無疑是決定幸福感的重要條件之一”。
“城市病”蔓延
盡管中國城市競爭力整體上提升,但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藍皮書認為,中國正變得越來越過度傾斜,具體表現為城鄉和區域差距進一步擴大,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區極度繁華,大都市邊緣城鎮及鄉村則停滯和衰落。
“各要素不斷向重點城市傾斜,強化中心城市,是區域發展中的必然過程,城市病不可避免。”徐長樂指出。
藍皮書建議,構建一個“適度傾斜而平坦”的城市中國,以治療部分城市的“城市病”。包括在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系統的全國城鄉及區域發展的空間布局規劃,根據資源稟賦、歷史基礎、區位條件,確立適度傾斜的全國城鄉經濟社會活動和未來發展的空間結構,引導人口和產業空間合理流動與均衡分布。同時,建立城鄉一體的、人口自由有序流動的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建立城鄉一體、同權同價的土地使用與管理制度。(《國際金融報》 記者陳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