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層成都第一條城市地下車道全長2.8公里,四川最大停車場可停車3萬輛
第二層7公里的綜合管廊將電力、電信、供水管道聚集一起,連變電站都位于地下
華西都市報記者楊東攝影雷遠東
今年年底,成都市乃至我國中西部第一條城市地下車道將形成通車能力。
昨日,成都市高新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高新區將在天府新區的大源組團1平方公里的城市內,建設2.8公里的地下環形車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車分流——行人和出租車、公交車走地面,所有社會車輛走地下的城市交通新格局。
地下車道環繞大源新城
在地下跑的也不一定是地鐵,還可能是汽車。昨日,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杜必強透露:高新區天府新區的大源組團將打造中西部城市最大的地下空間,并在新城中建設成都第一條城市地下車道。
根據規劃,成都高新區將在1平方公里的新城范圍內,建設一條全長2.8公里、單向3車道的地下環形車道。
高新規劃建設局局長鄭小明介紹,在這個區域,地下空間將分成2層,第一層是環形車道、停車場和地下商業區。全長2.8公里的環形車道將把地面上所有的建筑連接起來,并有8個出入口和地面相連。
建成之后,所有的社會車輛都將從地下環形車道行駛。地面上的通道全部用于行人和公交車與出租車通行。這樣,天府新區大源組團就將通過空間的分割真正實現人車分流。
由于是環形交通,三條行車通道2條用于通行,一條將成為緊急停靠車道。“地下車輛提供了凈高4米的地下行車空間,車行其間,一點也不會覺得壓抑。”鄭小明解釋,由于打通了所有的地下空間,在這個片區將產生四川最大的停車場,可同時滿足3萬輛車的停放。
連通地鐵與王府井
“現代城市更多不是指建筑的現代化,而是基礎設施的現代化。看不見的地下有時候比看得見的地上還要重要,更能提升城市品質。”杜必強說,在大源組團的地下空間內,第一層供車輛行駛,地下第二層就是綜合的管廊,專項用于整個大源新城市的電力、電信、供水等管網的鋪設。
根據規劃圖表,第二層建設了一條總長7公里的綜合管廊。這條廊道將電力、電信、供水管道聚集一起,連變電站都位于地下,以避免不同管網部門各自為政和反復開挖。此外,還將在整個片區設置2個冷卻塔,從地下對城市進行集中制冷和供熱,既節能又節地。
地下空間的另一大亮點則是,地下通道與成都地鐵一號線連通,乘坐地鐵的市民不用進出地鐵站,就可通過連接地鐵站、地下空間的通道,直接進入地下商業街、地面上的王府井購物中心等大型商業建筑。
建設進度已開工140萬平米
昨日,成都市高新區正式公布了天府新區大源組團的城市規劃與建設進度,總面積達1平方公里的大源新城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整座城市圍繞“宜人、節地、節能、環保”的理念來設計,建成后可媲美部分歐洲城市。
在產業聚集形態及天府新區建設進度上,大源商務商業核心區已開工在建項目有10個,建筑面積約140萬平方米,包括了富潤、海聯、東方希望、泰然、金控等金融、科技、商務等產業集群項目,擬建項目11個,包括保利國際文化中心、王府井、茂源、華亨、重投等項目,建筑面積約260萬平方米。
光導照明墻會呼吸建成后媲美部分歐洲城市
“聚寶盆”頂級設計來自法國
“我們這1平方公里的城市,將更新成都城市設計與規劃建設的理念,成為宜人、環保的典型案例與樣本。”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杜必強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天府新區的規劃剛出臺,大源組團的城市建設就啟動了。
杜必強透露:大源組團商務商業核心區在很多指標上,都可以與歐洲的城市相媲美。特別是通過招標比選,請來了法國最頂級的設計師事務所,從業態、形態、立面、地下空間等方面進行城市整體設計;諸多指標都是按照世界最先進的理念來規劃設計的。“建成后的大源商務商業核心區空間形態就像一個‘聚寶盆’,四周高中間低,200畝的中心廣場上將建設330米高的地標建筑。
節能環保光導照明墻會呼吸
大源組團的設計能媲美歐洲的一些城市,靠的是什么?“最大的特點就是既有規劃,又在建設中真正做到了宜人、節能、節地、環保的理念。”杜必強介紹,新城對地下空間進行了統一建設,并采用集中供冷(供熱)、光導照明一體化等先進技術,代表著國內領先水平。
“這里有‘會呼吸的墻’。”高新規劃建設局局長鄭小明告訴記者,通過先進的環保技術,建筑物可自行與室外進行熱量交換,從而實現建筑內的制冷、制熱以及照明等。
最大亮點“光導照明”,就是將通過最先進的光纖維傳導,將自然界的光傳入地下,對2.8公里長的地下空間提供照明,在光線好的白天,可以實現照明不用電。
立體城市人在地上車在地下
“城市,究竟是‘為車而建’還是‘為人而建’,在規劃之初就必須明確。”杜必強告訴記者,大源組團一開始就在打造立體城市綜合體。
“我們向地下要空間,是要從源頭上將城市功能分流,把與人、與產業最相關聯的有限空間,留給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杜必強說,在大源商務商業核心區,在地面、地下功能分流后,地面形態將形成以人為本的“綠帶”串聯水系環繞城市群落。根據規劃,區內地面四分之三區域將用于發展產業,此外還將分布集中宜居區域,打造“以水而興”的2.3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泊,根據綠色環保理念,引用與濕地公園連通的嚴格處理景觀水,在建筑群落間打造一個“半月形”的人工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