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為一種亙古綿久的社會現象與教育相伴而生、相隨而長。大學是一種文化機構,其教育目的在于通過繼承、傳播和創造文化促進受教育者的社會化、個性化和文明化,從而塑造出健全的、完善的人。因此,文化是大學教育的生發之根、立命之本,大學教育是文化繁榮與興盛的承載與依托。
文化是大學教育的核心內容
廣義文化是指人類后天獲得的并為一定社會群體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層面。狹義文化是指一定社會群體共有的一切觀念和行為,更多指一個受價值觀和價值體系支配的系統。文化通過介入和滲透,在潛移默化中將社會規則、規范內化為自己的行動,具有“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功能。在這種天然稟賦下,自大學這種教育形式誕生之日起,大學便具有了文化屬性,并在文化的交往和互動中獲得永恒的精神動力,形成獨有的精神品格。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主要源泉,越來越成為全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大學教育作為文化教化和文化啟蒙的一種重要形式,可以自覺地把本土的、民族的和世界的優秀文化品質、價值觀念、人文關懷等融入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從而幫助他們實現從有知識和技術的人向有文化的社會人的深刻轉變。文化是大學教育活動的根本指向。一方面,大學教育的過程是將人類社會長期積累的文化進行嚴格的篩選、加工和整合的過程;另一方面,大學逐漸從封閉走向開放,其反作用于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能動性也越來越突出。
教育是文化的社會遺傳和再生機制,文化傳承、文化創造、文化引領和文化融合是自大學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的永恒使命。大學教育是高深文化的傳承,具有深層次、系統化、學科化的特點。大學教育要求探索、追求、捍衛、傳播真理知識,其本質是一個創新的過程,特別是在文化以知識的形式內化到學生的認知結構的過程中,能夠實現文化的再生和新文化的涌現,這是大學教育的文化創造使命最為集中的體現。大學之所以為大學,還在于它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追求高于一般的社會組織。大學教育的內容僅僅能夠回應社會的變化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通過教育活動從知識和制度以及道德和精神的層面上,有針對性地引領文化的發展方向。此外,大學教育的內容還可以是不同質、不同源的文化融合而成的新文化,“融合”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法則之一。
大學教育是先進文化生成的源頭
先進文化是能夠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知識、信仰、價值觀念和情感以及社會成員的行為規范。現代社會以理性文化為主導,而這種文化所依托的載體就是大學。
先進文化的生產是大學教育的制高點。凡是與社會發展和進步有關的科學知識都相對集中于大學,而科學知識正是推進先進文化發展的基礎。科學文化的每一次創新,包括新成果、新學科知識體系,都提供了先進文化孕育的土壤。大學匯聚了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有著強烈求知欲的年輕學生們,他們直接創造著新文化的各種元素和因子。同時,大學通過培養人才,發表著作、文章和舉辦講座、演講等各種形式將所創造的先進文化輸入社會,爭取外部系統的認同。首先,大學通過培養創新型的高級人才來更新文化。其次,大學的學術科研是文化創新的直接表現,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創造著人類的文化產品。第三,大學作為國際學術交流的主要平臺,為各種文化的相互理解、吸收和融合創造了條件。
大學精神是先進文化的主要載體。首先,大學教育追求真理的理性氣質和對客觀規律把握的求真務實態度在先進文化中起著激勵作用。其次,大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人類的精神家園,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教育過程中執著于理想主義,而理想主義正是先進文化產生的不竭動力源泉。此外,文化批判精神是大學教育的特殊功能,大學按照最高的價值目標和理想,通過教育活動對社會現實的文化狀況展開分析,并作出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評價,從而使先進文化得以彰顯。
從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的發展歷程來看,大學教育的性質特征、理想追求、價值取向、目標要求等各個方面都與先進文化的生成有著內在的一致性,這就決定了大學教育在先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大學教育對文化自覺形成的影響作用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自覺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化價值選擇和構建過程中人們的一種價值取向,是人的自覺、理性的自覺、行為和責任的自覺。文化自覺包括兩方面的涵義:一是指對于生活環境的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即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二是指形成文化人格。
大學教育對于文化自覺形成的影響體現在大學系統內部和大學系統外部兩個維度上:對大學系統內部來說,踐行文化自覺首先是要將文化的本質、規律和大學教育的文化職責理性地結合起來。大學教育以一種非強制性手段作用于人的發展,使受教育者在實際學習生活過程中逐步帶有文化的“印記”;而文化人格是通過主體的文化生存活動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價值取向、性格結構、思維方式等。個體通過特定文化品格的認同而成為具有特定文化人格的主體,文化人格則通過現實的個人得以傳承。大學教育是通過學科專業知識的傳授和組織的科學管理等形式,使學生在文化沖突的矛盾運動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整合能力和獨立的判斷能力。其次,大學教育的時代性和兼容性是踐行文化自覺的保障。時代性就是要體現文化的時代精神和特色;兼容性是指主動吸收各種文化成果,并將這些成果整合進已有的知識體系之中。大學教育是對人獨立思考和豐富想象力等品質的培養,青年學生必須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培養意識上的自覺性,即文化選擇中的自我認知、自我定位、自我判斷和自我創造能力。
對大學系統外部來說,文化自覺的建立可以通過人才培養的輻射作用得以實現。大學教育的成果對于社會具有很強的外溢效用。從紐曼倡導的古典人文主義教育到洪堡的科學主義與新人文主義相結合的教育,再到“威斯康星思想”以及后來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教育,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不斷增強,也越來越具有文化的前瞻性。大學教育內容具有層次高、權威性和示范性強的特點,經過大學選擇的文化形式更能被社會所接受和認可,也就更具有話語權。
(王為正 作者系哈爾濱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