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警惕“崇尚現(xiàn)實”,理想信念被虛化。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昂揚精神狀態(tài)的動力之源。廣大黨員干部經(jīng)過深入的黨性教育和實踐磨煉,理想信念堅定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思想觀念出現(xiàn)了許多新情況,理想追求變得愈來愈現(xiàn)實。一些黨員干部活得實際,活得自我。其表現(xiàn)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的人談天說地,卻很少談理想信念;有的人理想信念講得頭頭是道,但在實踐中卻言行不一;有的人理想跟著現(xiàn)實走,成為精神上的流浪漢。這些同志之所以崇尚現(xiàn)實,根子在于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為此導致意志減退,失去前進的動力和方向。社會發(fā)展告訴我們,離開理想信念的支撐,人將可能被現(xiàn)實的旋渦所“溺亡”。這就需要:首先,以理想信念支撐人生。人生不能沒有追求和目標,正是精神目標的價值意義決定著人生的意義,使人能夠不管形勢多復雜,始終保持強勁的前行的動力。其次,要將理想信念植根于真理的沃土。理想信念的確立不能僅靠樸素的立場和感情,也不能憑簡單盲目的思想灌輸。培育堅定的理想信念,要從真理中尋因索據(jù),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要從思想深處解決好信仰、信念、信心問題。再次,以宗旨意識守護理想家園。為了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的理想信念。只有當個人追求融入人民群眾的期待中,與群眾的意愿形成共鳴,心中的信念才能得以激活并轉(zhuǎn)化成強大的精神力量。
第二,警惕功利纏身,精神價值被物化。當精神的價值為功利所扭曲,精神懈怠便以“唯利”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比如,抓工作不是無條件的,而是利大大干,利小小干,無利不干;學習不是在入腦入心上用氣力,而是拿一些新的觀點作為炫耀政治素質(zhì)的招牌;開拓創(chuàng)新不完全是為民謀利,而是以此作為獲取政績的手段;深入基層不完全是為密切聯(lián)系群眾,而是作為樹立個人形象提升威望的舉措;等等。這樣的思想作風,盡管平時不大明顯,但功成而伸手求“利”時,一旦“利”與愿違,精神便隨之消沉下去。精神為“物”所籠罩,要害是價值觀的失衡。正如黃炎培先生關于歷史周期率的警醒:“環(huán)境漸漸好轉(zhuǎn)了,精神也漸漸放下了。”而導致這“周期率”的基本原因便是個人的“功業(yè)欲”,即“為功業(yè)欲所驅(qū)使”。歷史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然而,如何矯正價值心理呢?要從強健精神價值做起。要跳出“我”字,真正端正世界觀,處理好“利”與“義”的關系,擺正得失觀、榮辱觀和政績觀。要跳出“我”字。功利纏身的根子是極端個人主義,“我”自當頭,以“我”利弊得失確定做什么、不做什么,便成了功利的俘虜。這就需要矯正價值偏差,從政治上看待利益關系。愛因斯坦講:“一切人類價值的基礎是道德。”價值理念偏移、價值信念失位、價值行為失范,都能從道德的缺失中找到原因。處在社會價值觀多樣、各種思想潮流交織的、意識形態(tài)復雜的環(huán)境中,各級領導干部務必筑牢價值追求的品德之基。
第三,警惕欲望至上,人生“本義”被異化。無論做什么事情,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會附著做事的意義,并依據(jù)意義而確定行為的取舍。這“意義”追根溯源,便是人生的“本義”,即生命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和分量,人們對人生的根本態(tài)度,以及對人生“本義”認知和敬畏的深淺。保持拼搏進取的良好精神狀態(tài),不僅要求我們認清做每件事情的意義,更要悟透人生“本義”、修養(yǎng)“本義”人生,才能做好守護人生的智者。正確看待人生“本義”,看似一個哲學命題,與精神狀態(tài)似乎不相及。其實不然,透過社會現(xiàn)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人對人生“本義”把握不好而引來的禍患,往往給我們許多思考和警醒。比如,有的人把活著的意義定位在滿足欲望上,認為欲望便是人生“本義”;還有的人或者以宿命的態(tài)度度過人生,認為來到世上不能“白活一回”;等等。正是這種欲望和宿命的態(tài)度,使貪欲不斷地擴大,以至于變得精神頹廢、政治意識淡漠、品德責任缺乏,進而在精神世界里滋生出一處“死穴”。而正是這處“死穴”,異化了人生的“本義”,塌陷了人生的精神支柱。因此,靜下心來領悟人生最寶貴的“本義”,對于修剪心中欲望的樹枝,是各級領導干部為官做人的必修課。要將欲望融入“角色”。欲望之心人皆有之。應處理用好欲望這把“雙刃劍”,應將欲望和事業(yè)融為一體,使它轉(zhuǎn)化為成就事業(yè)的動力,而不是讓欲望成為陷阱。人們在社會中扮演著不同“角色”,擔當著各自的責任。“角色”作為展示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舞臺,一些人“角色”意識淡薄、“角色”行為失真,將欲望異化為生命的本義和人生的信條,將履職盡責的角色意識被欲望所代替,必出問題。這就要求,每個領導干部務必看到欲望的兩重性,努力以虔誠、敬畏之心珍惜自己的“角色”。同時,要崇尚名聲。名聲是一個人的品牌,也是一個人詮釋生命意義的標書。每個人要視名聲如生命,精心打造自己做人的品牌,向著“本義”人生權衡得與失,從而培育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商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