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貫的觀點,中國不該缺糧食。18億畝耕地,人均一畝多地糧食怎會不夠吃?今天糧食所以短缺,一是耕地撂荒嚴重;二是農民廣種薄收。而這一切,歸根到底又是糧價低。想想吧,一畝地種糧的收入,不計人工,除去成本僅500元左右。背朝日頭面向土,十畝地收入才換一部手機,農民怎可能精耕細作呢?我老家歷來是魚米之鄉,過去糧食一年種兩季,可如今卻改種一季,個中原因我不說你也會明白吧!
是的,從經濟學看,中國的糧食安全,背后其實就是個糧價問題。只要糧價夠高,農民靠種糧能致富,中國糧食絕無短缺之憂。可以粗略算一下,若糧食畝產能達700斤,有6.3億噸糧食中國人自給綽綽有余。
這當然是從農民的立場看。換個角度,要是政府放任不管,糧價漲了城里低收入者怎么辦?何況學界這幾年一直有人說中國的通脹是農產品漲價所推動的。當然,這說法是錯的。前些天我已撰文分析,指出通脹與農產品漲價無關。不去管它,但如何讓城里低收入者買得起米倒是個難題。不過想深一層,此事說難也不難,現在國家一年給農民的補貼近八百億,若政府放開糧價,用這八百億去補城里人買米,每人補八百元可補一億人,城里哪有一億人買不起米呢?
由此看,放開糧價不僅農民可增收;國家有糧食安全;而購糧補貼也讓城里低收入者利益無損。一舉三得,是多贏,何樂而不為?若再長遠看,也是本文要說的重點。這些年,由于種地收益低,農村青壯勞力紛紛進城務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孩子。長此以往,中國農業會不會后繼無人?并非杞人憂天。去農村看看吧,今天的年輕人還有多少在家務農?難怪前幾天農業部總經濟師陳萌山先生也發此感慨:中國未來“誰來種地、誰來養豬”!
于是有專家出主意說,解決此問題有三法:一是要從娃娃抓起,在中小學植入農業內容,引導學生對農業的興趣;二是要對青年農民進行職業培訓,培育更多的種田能手;三是要用優惠措施吸引部分進城人員返鄉。這三條不能說不對,但隔靴搔癢。我們這代人,中小學差不多都應該學過農吧,可長大后誰不想跳“龍門”?而當下的年輕人不務農,也并非缺乏職業培訓那樣簡單,若種地的收入低,即使有培訓又怎樣?農學院不是也有很多畢業生改行么?
至于吸引進城人員返鄉,思路大體對,我贊成。但我認為返鄉民工未必能成為未來農業的主力,他們的年齡會越來越大,而且也不懂現代農業。將來農業的主力,恐怕只能是城里那些有資本、懂技術、會管理的人?,F在需要我們研究的,是怎樣才能把這些人吸引到農村去。不知別人怎么想,有一點我肯定,若無利益驅動,單靠政府號召將于事無補。
其實,投資農業的收益并不必然比投資工業低。做現代農業,種地照樣是可以大賺的。何謂現代農業?簡單地說,一是現代農業科技,二是現代生產方式。顯然,農業要現代化,起碼的一點就是土地要規模經營。土地如何集中?前些年,土地集中難度大,那時政府總擔心農民失地。想來也對,土地乃農民立命之本,沒有地靠什么生存?然而今非昔比,今天真正的“農民”(以種地為職業)已不多,十年后會更少,如此,若土地承包再不改,日后耕地撂荒會比現在更嚴重。未雨綢繆,所以推動土地集中刻不容緩。政府眼下要做的,就是賦予農民耕地產權。這樣一來不僅有利土地集中,農“地”入股還能取得收益。兩全其美,豈非善哉!
?。ㄍ鯑|京 作者為中央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