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微博稱“蔣介石行營拆了”,一張施工人員正在施工的照片與文字同時發布。這一消息迅速引起網民關注,記者趕往現場核實并采訪了有關部門。
■網友關注蔣介石“重慶行營”
2月13日,微博用戶“異蛙是個跳蚤(微博)”發布微博稱“蔣介石行營拆了”,同時還發布了施工現場圖片。這一微博隨即引起網民關注,并被多次轉發。
蔣介石“重慶行營”又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重慶行營”,作為重慶市重要抗戰遺址,2009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1月,該址的保護方案通過了重慶市文物局的審批。
記者了解到,由于周圍的建筑此前已被拆除,近年來蔣介石“重慶行營”的存留備受關注。
■行營屋頂已全部被拆
2月14日傍晚6時,記者趕到位于重慶市渝中區解放路的行營舊址進行現場采訪。記者看到,“重慶行營”已成施工現場,工地周圍修起了圍墻,有鐵門一扇可供進出,兩樓一底的舊址屋頂已經完全被拆掉,僅剩磚木殘體。
附近復旦中學剛放學的一名學生說,以前就聽說這里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重慶行營的舊址,被圍起來已經有一陣子了,兩三天前開始拆。
■政府回應稱是“保護性拆除”
據重慶市渝中區文廣新局副局長吳輝介紹,蔣介石“重慶行營”所在地塊目前的業主單位為重慶市復旦中學,地塊已規劃為教育用地,目前正在進行保護性拆除。他說,保護性拆除是原貌、原地復建行營的一個過程。
重慶市渝中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徐曉渝告訴記者,按照設計方案,今年8月將在原址進行文物復建,預計2013年10月竣工,修好后的行營將作為抗戰歷史陳列館,對公眾免費開放。
評論
保護性拆除 是保護還是拆除
近日有微博稱“蔣介石行營拆了”,這一有圖有真相的微博迅速引發質疑。對此,重慶市渝中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徐曉渝稱,現在正在進行的施工是這項文物保護項目的一部分,目前正進行第一步,對舊址進行保護性拆除,將盡量保留實物。
蔣介石“重慶行營”又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重慶行營”,作為重慶市重要抗戰遺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重慶行營”舊址2009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1月,該址的保護方案通過了重慶市文物局的審批。對這樣年久失修的文物,確實需要保護,適當地修葺或調整,并無不可。但應該修舊如舊,保護不是顛覆,不是推倒重來,更不是芟除殆盡。如果連根拔掉,面目全非,還怎么保護?遺憾的是,蔣介石“重慶行營”似乎正遭遇滅頂之災。記者看到,“重慶行營”已成施工現場,工地周圍修起了圍墻,有鐵門一扇可供進出,兩樓一底的舊址屋頂已經完全被拆掉,僅剩磚木殘體。現場有不少工人正在施工,搬運磚塊、木條。記者在施工現場圍墻上未發現有文物保護性修葺的公告。如此架勢,極其粗暴,毫無憐惜之情,不見敬畏之心,這是怎樣的保護?
每一處文物,都氤氳著歷史的現場,見證和記錄著歷史,掃蕩它們,就是撕裂一座城市的歷史與現在,是泯滅人們的記憶與思緒。當推土機無情地碾過名人故居、歷史文物,我們還到哪里找尋當時的氣場與氣質?后人又何以憑吊?城市的文脈和肌理如何傳承?
應該說,無論是國家相關主管部門還是大眾,都意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而我國文物保護方面的法律也較為健全,但文物被人為破壞,特別是打著“保護性拆除”旗號進行拆除的事件此起彼伏。究其因,違法成本過低,當資本和權力進行了勾兌,高調地把手伸向文物時,即便被輿論撻伐也往往不會受到應有的懲處。更何況,一些官員或商人還反戈一擊,聲稱我們這是維修性拆除,是保護性拆除。
著名作家馮驥才說,民間文化需要撥打“120”,要像醫生一樣搶救中國民間文化。文化部原部長孫家正說,“文化就像一條長河,不管怎么流淌,其成分如何變化,也像人的血脈一樣,始終保存著祖先的基因。現在,我們要努力把這種基因保存得更多一些,保護得好一點,不要流失得太多。”保護文化就是保護祖先的基因,只有更好地保護,才能文化相望,啟迪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