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帶著網民對蔣介石“重慶行營”正在被拆除事件提出的質疑,“中國網事”記者再次前往“重慶行營”進行追蹤報道。14日僅被拆除屋頂的行營舊址,在網民的爭議聲中,被拆的只剩下最后一層。有的施工人員站在斷墻上,不斷將拆下的建材丟下,有的施工人員則用吹塑紙小心翼翼將拆下的門窗和完整的青磚進行逐一包裝,以備復建時使用。
“重慶行營”是否在步“梁林故居”后塵?
蔣介石“重慶行營”被拆除的新聞播發后,不少網民的第一反應是:“行營會不會和梁林故居一樣,是被違規拆除?”
針對這一疑問,16日,重慶市渝中區文廣新局回應稱,蔣介石“重慶行營”(又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重慶行營)的施工是合理合法的“落架大修”。
據了解,落架大修是指當建筑構架中主要承重構件殘損,有待徹底整修或更換時,先將建筑構架全部或局部拆落,修配后再按原狀安裝的維修方法。
重慶市渝中區文廣新局介紹,修復工程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要求和程序進行,于2011年年初啟動,通過前期的可行性論證、現場測繪、方案設計等程序,當年7月修復方案通過專家論證,11月通過重慶市文物局審批,今年8月開始復建,明年10月竣工。該局副局長吳輝介紹,這與梁林故居的違規拆除并不一樣。
為何沒有其他途徑對“重慶行營”進行保護?
不少網民質疑,既然是保護,何必拆了真的,造個假的?微博網民“煙波林野2012”說,既然是歷史古跡,不拆不行嗎?
有的市民也提出質疑。一位攝影愛好者在工地現場問記者:就不能在原建筑基礎上修繕嗎?為什么非要拆掉呢?人都去世了,你給他穿衣戴帽,意義有多大?
重慶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陳蔚從最初的行營遺址測繪開始就全程參與了保護項目。她說,大家看著好像只是拆,動作比較大,但實際上是一個原址重建的落架大修工程。文物保護要根據建筑本身的保存狀況、危病害程度綜合評估考量。專家對蔣介石行營的保護方案進行了多次論證,由于其房屋建于抗戰時期,質量并不高,目前經鑒定已系危房,構建不安全,木材等由于受潮、蟲蛀等原因,失去了承載力,需要替換,很難再使用。
陳蔚解釋說,文物保護是非常復雜的工程。根據以往經驗,能不落架的盡可能不落架,但是經過科學考察,“重慶行營”需要落架大修。在大修時,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每個構建都編號,“但是請大家理解,上萬塊磚,樣式尺寸也沒有太大區別,都挨個編號,工程太浩大。因此采取等級制、分類制的辦法,將還能使用的統一編號、包裝、堆放,盡可能地保存原物,又減少工作強度。”
復建后能否使抗戰文物得到原汁原味的展現?
還有不少網民擔心:復建后的行營會是什么模樣?能否繼續留存歷史的厚重感?網民“您的垃圾桶”問:“拆了重建是否還有原味的歷史意義?”網民“程序貓”說,是否會像是把一個古董瓷器敲碎,然后粘接擺在那里,已經不是原來的東西了?
陳蔚稱,有網民說文物拆了重建之后就沒有靈魂了,這話有道理。在修復蔣介石“重慶行營”時,會注重原工藝、原技術、原形態修復,保持歷史的原真性。事實上,歷史上很多知名古跡都是落架大修過的,例如黃鶴樓。
“網民關心文物保護是好事。”陳蔚說,近幾年來,文物保護事業受到空前關注,一些近代文物也受到了公眾的關注。但目前相關專業人才缺乏、技術力量不足,許多高校近幾年才開設相關課程,培養的人才總量不多,在基層就更少了。希望大家更多關注文物保護,投身這一事業。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拆解還在繼續進行,遺址還剩最后一層樓和幾堵墻壁,工地旁有一片區域,對比較完整的磚塊進行了碼放。 工地鐵門仍外有不少旁觀的市民。一位市民說,自己1957年出生,故居離行營遺址只有幾百米。小時候這附近全是抗戰時期甚至更早的建筑,現在只剩下“行營”等一兩座了。他反復感嘆:“一定要保護好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