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區作為清遠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無論是實施“比拼珠三角”戰略還是貫徹落實最近市委提出的“橋頭堡”戰略,都理所當然應該先走一步。而 在實施這些戰略的過程中,農村的經濟發展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因素。本報采訪組日前分別深入到鳳城街道的古城社區、田龍村以及飛來峽鎮的黃口村、北潦社區 進行采訪調查,展現先進村和后進村在班子建設、發展思路、惠民富民等方面工作的不同,以對比促進農村各項工作的開展。
古城社區:
20天征地400畝
關鍵是取信于民
古城社區位于清城區的舊城區商貿繁華地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實行村官直選到2008年的近十年里,古城社區由于原班子不團結,集體經濟發展一 直處于停滯狀態,成為古城失落的十年。由于村民不信任村領導班子,經常引發一些民事矛盾和群體事件,甚至出現有些村民逢居委的決策必反對的現象,居委班子 也束手無策,經濟發展更無從談起。“當時居民的年人均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而且土地資源被變賣不少。”古城社區黨支部書記梁其棟說,現在,古城社區的 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經達8000元以上,社區集體資產總收入達1300萬元,比5年前提高了500萬元。
“村集體經濟要發展,群眾的信任非常重要。”梁其棟對此深有感觸,他從上任之初,就組織居委干部將總結既往經驗教訓作為新班子的第一課。然后才 盤算古城社區的集體經濟及存在的優勢,對現有土地如何發揮出最大效益做了長遠的計劃。“當時的首要任務就是統一村民的步調,團結一心,搞活古城。”梁其棟 表示,社區要制訂出具體的發展目標,才能取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把村民的思維從過往的矛盾中扭轉過來。
“取信于民,關鍵是要使發展思路符合群眾的利益。”梁其棟說,社區班子著手在村務公開、量化資產等方面逐步推進工作,邀請有公信力的村民代表以 及黨員商討居委的決策,圍繞古城今后如何發展展開大討論,讓他們了解新班子的發展理念。討論的過程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一些原來不支持居委決策的人。經過 2008年一個多月做居民的思想工作,原來的干群關系不和諧的局面初步得到改變。
在實際操作中,古城改變過去賣地的一貫做法,是通過妥善處理、經營好歷屆留下的場地和產業,使村原有物業出租收入每年都有大幅增長,從而不斷提 高村民的福利,贏得村民的支持。“村級經濟發展,還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但是不能再賣地,賣地就成敗家子。”梁其棟認為,古城是城中村,商業占了村經濟的 絕對優勢,土地非常珍貴,發展集體經濟就是要將寥寥無幾的土地最好地利用,使其效益最大化。為此,古城社區計劃改造盤活一批土地,增加村集體的收入。居委 會有了號召力后,對開展居民工作更方便,當村規劃將飛來湖征地返還的實業用地建設成一個古城新村,并將如何產生商業效益的計劃方案一起向村民講解,村民看 到了生活的奔頭,只用了20天就完成了400畝的征地工作,沒有出現以往村民鬧、征地難的局面,成為一時佳話。
黃口村:
村班子思路明確
贏得發展主動權
飛來峽鎮黃口村是清城區重點扶持的貧困村,記者日前在該村了解到,造成黃口村經濟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生產生活環境惡劣。該村靠近 潖江河,地勢低洼,20個自然村中有17個年年遭遇水浸,一半以上的耕地每年只能耕作一造,加上該村的山地貧瘠,且坡度較大,綜合開發利用價值不高。二是 基礎設施滯后。已建成的江黃公路等級低、彎多路窄且路程遠,極不利于群眾生產生活和農產品的運輸,同時,該村有1600多畝耕地在潖江河對岸,村民只能依 靠渡船往返,給耕作帶來極大不便,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
黃口村黨支部書記梁北榕告訴記者,“自從2009年飛來峽鎮劃歸清城區管轄后,黃口村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市、區、鎮投入50萬元的集體項目 發展資金、50萬元改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40萬元扶貧互助金,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改善貧困戶的生產生活。”駐村干部表示,黃口村“兩委”領導班子和黨 員是群眾脫貧致富的引路人和“領頭羊”,在“雙到”工作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思想素質教育,促使廣大貧困戶對脫貧致富樹立信心,有效地 改變‘甘于貧困、不思進取’的落后思想,激發了他們自主脫貧的愿望和內在的動力”。梁北榕說,經過黃口村“兩委”干部、駐村工作組的共同努力,89戶有勞 動能力的可幫扶貧困戶人均純收入4190元,全部實現脫貧,去年人均純收入將增至5100元;村委會2010年純收入9.342萬元,提前實現脫貧目標, 去年收入達12.2萬元,增長30.6%。
發展集體經濟方面,黃口村和扶貧工作組制定新思路,利用轄區內水草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水牛養殖項目,前年為村集體年收入增加3.6萬元,同時 30戶入股的貧困戶每年可分紅1000元,實現了集體經濟和貧困戶雙增收。此外,村注資入股效益好的企業合作開發,前年6月該村與金豐漂染定型廠簽訂協 議,并爭取上級扶持注資70萬元到該廠,今后6年村集體每年固定收取分紅8萬元以上。
在幫扶貧困戶發展方面,黃口村和幫扶工作組根據貧困戶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采取多種幫扶方式,對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實行轉移,已有49戶貧困戶通過 各種形式輸出65名勞動力外出務工。對適宜發展種養業的農戶,由幫扶干部扶持資金發展1-2個種養項目,已有46戶貧困戶種植冰糖桔、20戶種植冬瓜、 23戶種植其它蔬菜或養殖,例如貧困戶溫憲湖,種植冰糖桔500棵,得到市領導幫扶后,產量從2009年的5000斤增產至2010年的12500斤,單 項增收12000元,使該戶能在2010年提前脫貧,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4380元。積極鼓勵貧困戶參加區和鎮舉辦的農業技術培訓班,目前每個貧困戶均掌 握了1-2門種養技術,更加增強了他們脫貧的信心,黃口村已有49戶貧困戶通過勞動力輸出脫貧,有40戶通過種養業增加收入脫貧。
梁北榕告訴記者,下一步,黃口村將結合新規劃建設的黃口大橋,并依托僑興工業園的發展規劃,逐步規劃推進黃口中心村的建設,把原來分散居住的村民集中在中心村居住,徹底解決村民連年遭受水浸之苦。
田龍村:
不是反對征地拆遷
只是擔心權益保障
鳳城街道田龍村地處清城區舊城郊區,與商業旺地城市中心近在咫尺,107國道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土地資源豐富。但是,多年來,該村的經濟發展并不見多大起色,如今村集體年收入只有20萬元左右,主要來源為土地、廠房、魚塘出租所得。
記者在村委會了解到,該村107國道以東的土地從2009年以來就陸續被征用,目前已經先后被征了1000多畝,其中10%作為返還實業用地留 給村發展集體經濟。雖然征地已經有大部分村民簽名同意通過,但村民對征地后生活安置以及村級經濟發展規劃等存在不少意見,為今后村級經濟發展留下不穩定的 隱患。
在田龍村第七村民小組,記者向村民了解到,部分村民之所以不愿意在拆遷協議上簽字,一是覺得拆遷補償的價格偏低,現在商品房價格高昂,拆遷補償 的錢遠遠不夠買新房。二是對政府兩年返還回遷房的承諾不信任,認為回遷房的選址一變再變,不可能在兩年內建好回遷。三是擔心失去土地和房子后,就失去了今 后賴以生存的長久支柱。村民告訴記者,他們有的已經四五十歲了,文化水平又不高,土地征用后就失去了經濟來源,出去打工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單靠每畝3 萬多元的征地款生活不知道能撐多久。
記者發現田龍村委會門口貼出一篇據《人民日報》報道的報紙復印件《國土資源部官員談征地糾紛:農民不是反對征地,是擔心權益保障》,上面還圈點 了一些重點語句,如“面對復雜的征地矛盾,重點應該放在保護農民合法土地權益、維護社會穩定上,讓被征地農民分享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成果。總的原則應當是 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有改善,長遠生計有保障。”村干部也表示,征地矛盾除了因為村民期待比較高的利益補償外,最重要的是村民對未來生活的擔憂。
對于返還的實業用地,村干部表示將由各村民小組自主規劃招商、開發利用,通常的模式是引入開發商,低層作為商鋪、高層作為住宅,按比例返還村民物業,成為村民今后生存的依靠。他說:“農村經濟發展就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有物業才能發展,村民才有穩定的經濟收入。”
北潦社區:
身居鎮中心 年收入僅10萬
北潦社區位于飛來峽鎮中心地帶,村委會與鎮政府只有百米之遙,銀英公路貫穿而過,到清城區中心也只有40分鐘車程,區位優勢十分優越。然而記者在采訪中卻發現,該社區集體年收入只有十萬元左右,主要以商鋪出租為主,這在飛來峽鎮也處于靠后水平。
社區干部告訴記者,雖然2004年就實現村改居,但大多群眾還是以種養為生,養豬、雞,種植砂糖桔、蔬菜等。他說,“社區的工作以民生為主,爭 取上級的扶持,對一些道路進行硬底化,修建一些排澇水利設施。”民生工作固然重要,但守著鎮政府的“門口田”,社區應該如何利用優越的區位優勢發展經濟, 帶動群眾致富?社區干部表示這要靠上級政府招商引資和資金扶持,社區本身對今后的發展也沒有明確的思路。
北潦社區的樓仔村是清城區的生態文明村,記者采訪發現這里的村民過著男耕田、女種菜、年輕人外出打工的生活。他們告訴記者,村民主要靠種養維持生活,年終也沒有分紅,他們希望政府多支持當地經濟發展,使今后的日子過得更加富足,晚年過得更加開心。
民風淳樸、容易知足是這里村民的特點,但社區黨組織和干部卻應知“不足”,摒棄等靠要的思想,主動理清發展思路,提出發展目標,充分用好現有條 件爭取更多資源為社區建設所用。例如對現有物業如何改造升級、對廢舊物業如何盤活利用,對閑置土地如何規劃招商,對群眾創業如何扶持指導……通過一系列的 措施用好用活用足政策,增加集體和村民的收入。
?記者觀察
農民富,清城方可言富
通過對清城區四條不同類型的村(社區)進行走訪,令筆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有二:一是在清城區工業、商業、旅游業發達興旺的背后,還有廣袤且貧困的 農村有待進一步開發,還有眾多農村人口有待增收致富。二是村領導班子在村級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民要致富,關鍵看支部,一個有思想、有能力 的班子一定能把農村經濟發展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選擇這幾條村(社區)進行比較,是因為他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古城社區和田龍村同屬鳳城街道,一個屬是城中村、一個是城郊村,發展的條件各有優 勢,發展的效果卻截然不同。黃口村和北潦社區同屬飛來峽鎮,而且北潦社區的地理環境更優于黃口村,但發展的勢頭卻遜色于黃口村。雖然黃口村有著眾多的扶貧 資源,但村經濟的發展與他們村領導班子的積極主動爭取也是分不開的,所謂自助者天助!
古城社區的發展模式不可復制,但卻極具借鑒意義。借鑒的不是其如何財大氣粗,而是如何取信于民、凝聚村民發展共識,如何將有限的土地資源效益最 大化,惠及廣大村民。黃口村的發展模式也不可復制,但其拼搏的精神十分可嘉,在交通不便、連年水浸的艱苦環境中找準突破口,修橋、鋪路、修水利、建中心 村、扶持農民種養創業……每一件事都落到實處,讓村民短短時間內脫貧,看到未來發展的希望。
實施橋頭堡戰略,比拼珠三角,清城區的農村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如果富民強區?需要在區級層面甚至市級部門上給予農村更多關注,不僅僅是財政向 農村傾斜,公共事業向農村延伸,甚至應該有針對性地出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優惠政策, 形成農村土地高效開發、農民創業扶持的可行措施,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全區農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