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元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廣州新型城市化戰略有利于實現科學發展、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南方日報記者 符超軍 攝
■人物簡介
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教授是國內最早開展新型城市化領域研究的學者之一,由其領導的課題組,每年都會推出一本“中國新型城市化年度報告”,對全國50個代表性城市的新型城市化水平進行評估。
昨日上午,受廣州市委邀請,牛文元在市委全會上專門做了以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為主題的講座。講座結束后,牛文元教授接受了南方日報的獨家專訪,就廣州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前景與挑戰發表了看法。
廣州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頂層設計
南方日報:作為國內最早開展新型城市化領域研究的學者,您覺得中國城市為何需要探索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它與傳統城市化的區別在哪里?
牛文元: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有一句名言:21世紀對全人類影響最深的事件有兩件,一個是美國的高科技產業,另一個就是中國的城市 化。但是以往中國傳統的城市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創造了大量財富,提升了生活標準;另一方也加大了中國社會的二元結構,造成更加顯著的貧富差距。同時, 中國的城市發展還面臨著財富持續增長壓力、人口與就業的壓力、土地資源供給壓力、能源與水資源壓力、生態環境改善壓力、基礎設施配套壓力、社會保障體系壓 力等七大壓力。
傳統城市化造成的城鄉分離、城際分離,目前已經明顯地影響到當今中國社會的公平正義,這對全面達到小康、實現共同富裕和建設和諧社會,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如何走出這條困境,已經成為當前化解深層次矛盾的關鍵所在。而新型城市化戰略將是破解整體發展瓶頸的有效選擇。
新型城市化的戰略框架,可以歸納為六個“堅持”:堅持在區域基礎上實現創新發展與綠色發展;堅持實現城鄉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堅持實現城鄉人口、 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互相統籌;堅持實現農村與城市的共同發展與和諧發展;堅持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質化;堅持以城鄉之間和城際之間攝取財富和分享財 富的機會平等為標志,逐步減緩和消解城鄉二元結構,達到共同富裕。
南方日報:在去年底舉行的黨代會上,廣州首次提出要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您如何評價廣州的這一轉變?
牛文元:近年來,內地不少城市也有過類似的提法。但是我們也發現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這些地區的領導人思路不落后,調子也很高,但實施起來效果不盡如人意,戰略和現實的接軌有一定差距,這說明這些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沒有到一定程度。
但是,我認為廣州是有這個資本的。廣州是國家認可的中心城市,已初步具備全球公認的五大能力:創新能力、領導能力、示范能力、包容能力和服務能 力。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廣州已具有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即積聚又擴散的樞紐功能,也是集知識、研發、制造、產業、 金融、貿易、物流、服務、會展、旅游、文化為一體的全方位的財富集聚高端。走到了這個階段,廣州要想再上一個臺階,必須面臨新型城市化的挑戰。
事實上,在北京的學術界,大家也有共識:廣州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頂層設計,這會讓廣州在短時間內有較大的提升和改變。同時,廣州作為先發城市,對中國其他城市的轉型也是一個榜樣。其作用就好比當年的特區,我們對廣州的未來抱有很大希望。
要同時完成效率和公平兩大任務
南方日報:在探索新型城市化的道路上,最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什么?
牛文元:新型城市化需要同時解決兩大問題:其一,發展仍然是硬道理,城市不發展,就沒有底氣和號召力,城市財富還要繼續積聚、效率還要繼續提 高、競爭力還要繼續提升;其二,在城市保持發展的同時,要把城鄉差異、貧富差異、區域差異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梯度上。這兩個都是新型城市化需要完成的戰略任 務。不過要同時顧及,確實是比較難的。
南方日報:廣州要繼續提升競爭力,您有什么建議?
牛文元:我覺得廣州可以在以下六個方面努力:一是率先實現由傳統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轉型;二是高起點的創建新一代“數字家電集成系統”和“家庭機 器人”的研發和制造中心;三是發展以智能中英對講機為代表的“無礙文化交流”集群;四是積極投入新型節能環保產業集群;五是創建全球高科技知識市場、全球 知識產權和交易平臺和最新技術發明的展示中心;六是構建綠色發展的世界級示范區。
南方日報:在促進公平方面,廣州又應該做哪些努力?
牛文元:經濟發展會產生正的作用,也會產生負的作用,比如拉大貧富差距。所以廣州要把確保公平正義,調整城鄉、區域之間的關系擺到更加重要的地 位,通過合理的制度建設,保證發展機會的均等化。新型城市化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包括土地權益制度、戶籍流動制度、城市管理制度、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 基層民主建設制度、城鄉文化多樣化制度。
總而言之,希望在新型城市化戰略的總體框架下,廣州能在我國率先創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城市發展模式,創立人與人和諧的城市社會公平模式,從而實現科學發展、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調整城市布局才能根治“城市病”
南方日報:傳統的城市發展帶來了不少弊端,越來越嚴重的交通擁堵就是一例,您領導的中科院課題組去年還公布過國內幾個大城市的平均上班時間,廣州是36分鐘。您覺得新型城市化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牛文元:目前中國特大城市的城市病,主要表現在就業、環境、交通、城市安全等幾個方面,老百姓抱怨最多的就是環境和交通。去年我們做過一個研究,全國15個大城市因為上下班交通擁擠而造成的損失,每天大約是10億元左右。
交通問題的根源,主要是城市空間布局的不合理,政府、企業、醫院、學校、商店過于集中在城區,帶來了頻繁的人口流動,最終必然導致擁擠。修路,或者說增加公共交通,并不能根本解決這個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就必須客觀上減少人們的出行需求。
我覺得,這就需要城市布局的重新調整。過去的城市化,是一種單向流動,就是農村的人大量流向城市化,新型城市化需要構建雙向流動,農村人要流動 到城市,城市人也要向農村流動,把城市的功能、工作機會流動出去。比如說在國外,有的大學、有的企業,會把部分學院、車間、部門遷移到郊外去,提供穩定的 就業和良好的公共服務,從而形成新城區,分散城市的壓力。
政府需要做的,是要把公共設施做好,比如提供便利的交通和配套設施,另外,還要通過規劃和政策傾斜,在當地配備高質量的醫療、教育、商業機構,要做的比城市更好,讓人不再需要每天往城市中心跑。這不僅能解決交通問題,也能促進就業、改善城市環境。
不過,這種流動政府要注意不能強制,如果搞得像上山下鄉就不得人心了。
南方日報:您覺得廣州對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對整個珠三角會有怎樣的影響?
牛文元: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強調要在提升生產力的同時,不會產生更加嚴重的二元結構,城鄉要一體化發展,區域也要一體化發展。這個區域,不僅包括廣州的各個地區、也包括珠三角乃至于泛珠三角。
將來城市的發展,不可能是單個城市的異軍突起,新型城市化必然不僅僅作用于廣州,也要輻射到城際之間。這就好比我們在平地上建塔,我們希望塔越建越高,最好能像“小蠻腰”,但是塔的基座也要慢慢提升,梯度不能拉得太大,否則容易失衡,塔就會垮掉。
作為省會城市、珠三角的中心城市,也是國家的中心城市,廣州探索新型城市化的經驗,我相信會擴展到整個珠三角、泛珠三角,會擴展到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