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老“發展主義病毒”蔓延
時間:2012-02-01 15:04:47
來源:人民網 作者:董正華
30多年過去了,中國的經濟成就為世人所矚目,但高速增長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今天已經到了非治理不可的時候了。中國的社會轉型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如何克服轉型期困境已經成為人們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新中國似乎又面臨一個新的重大轉折關頭。
早在1994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中國現代化研究的開拓者羅榮渠先生就發出了“人文憂思”的盛世危言,提醒人們注意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風氣、價值觀、人
文素養、教育和學術文化等方面出現的新問題,如道德嚴重滑坡和畸形化等等,并把他們概括為趕超型發展戰略引發的“發展綜合癥”。2011年,各種令人憂慮
的“發展綜合癥”不僅沒有消失,一些新老“發展主義病毒”還有肆行蔓延的趨勢。
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擴大,基尼系數居高不
下。“效益優先,兼顧公平”在許多地方變成了“只講效益不要公平”,靠招商引資和外貿順差(大量低附加值產品出口)帶來的GDP高增長,以替代本土產業、
品牌和勞動者低薪酬為代價,伴以不斷的通貨膨脹,造成擴大內需的瓶頸:高收入階層偏好價格昂貴的進口高檔消費品,低收入階層則缺乏對生活必需商品的購買能
力。由于初次分配向國家和投資利潤傾斜過多,加上對固定資產和資金流動的監管、對個人所得的監管與稅收調節不力,個人財產申報制度遲遲不能建立,社會保
障、社會福利制度不健全,少數國營民營企業家、老總高管與廣大中下層勞動者收入和日常生活水平懸殊;在幾億“農民工”四處奔走辛勤勞作、甚至冒著身心健康
受損和生命危險上天(高空建筑業)入地(礦井作業)而僅能謀得微薄收入的同時,一些不法暴發戶夸富炫富,吃喝嫖賭花天酒地,為富不仁;巨額公款消費和大量
貪官攜款外逃……這些都極大地敗壞了社會風氣,也敗壞了中國在世界上的聲譽。處于相對貧困中的社會公眾對此則滿腹怨氣。
長此以往,必將造成社會斷裂,甚至引發大規模的社會矛盾、階級沖突。面對嚴重的社會問題,與其斥巨資“維穩”,何不拿來用于全民社保和社會福利,用于提高弱勢群體的地位,以對不穩定因素釜底抽薪?
農地、能源、環境危機。由于人口眾多,“地大物博”早已被稀釋了,土地、水、石油、煤炭等重要自然能源分攤到人頭都少得可憐。中央政府提出死保18億畝
農地的“紅線”,正是看到了土地稀缺和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重要性。然而,在西部國土因干旱而大面積荒漠化、江南魚米之鄉變成世界工廠的同時,個別地方政
府繼續把土地當銀行,熱衷于圈地、征地、賣地,使得大量耕地變成建筑用地甚至荒地。長此以往,紅線早晚被突破,“誰來養活中國”將成為如同今日非洲大面積
饑餓一樣的現實問題。此外,耕地減少促使化肥等農藥施用量增加,加上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各種污染,必將危及生態環境。
政府無處不在
和政府權威嚴重流失兩種狀況并存。一方面,從經濟調控到社會治理,從證監、銀監、保監、藥監、紀檢、質檢、網管,一直到“嚴厲打擊非法上訪,一次批評,二
次罰款,三次拘留”,政府似乎無處不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權威嚴重流失,分權讓利超出底線,地方和部門利益坐大, 地方保護主義下侵權制假售假亂象紛
呈。與此同時,部分地方政府在關鍵時刻缺席掉鏈子、不作為,以致毒奶粉、地溝油、勾兌醋、因豆腐渣工程而造成的校舍民房橋梁建筑坍塌、黑煤窯礦難、河湖污
染等重大事故頻頻發生。官商勾結、權錢交易使政府公信力弱化,許多規章制度、國家標準成一紙空文。
社會組織渙散。一方面,城鄉二元結
構未變,“農民工”因受戶籍限制而成城市二等公民。另一方面,隨著人口流動加速,從計劃經濟時期以人員“單位所有”、“部門所有”為標志的板結的社會結構
變為“一口袋馬鈴薯”似的社會無組織狀態。工、青、婦、社區乃至黨團基層組織軟弱現象普遍。與此同時,一些不被民政部門認可的維權抗爭的民間非正式組織正
在形成。在一些突發事件的背后,已經隱隱看到這類組織的身影。此外,還有受到貪官污吏保護或縱容的黑社會惡勢力,已經成為一些地方社會安定的嚴重禍害。
文化教育方面問題多多。僅以高等教育部門而言,行政化與市場化并存是一普遍現象。以行政手段管理大學,數不清的“工程”、項目、會議、報表、考核,自然
需要大量行政人員。特別是全國高校大躍進式競爭升格以來,官本位更加凸顯。有人形容某些大學“處級干部一禮堂、科級干部一操場”,信哉斯言!在這種場景下
培養出的學生,畢業后自然會爭先恐后奔官場。奇怪的是,教育行政化與大學校園市場化并行不悖:高校急速擴張帶來幾千億的銀行債務,進而引發高收費、畢業生
就業難等一系列問題,教育資源大量向眼下市場所需求的短線專業傾斜。大學追求的是圈地盤蓋大樓,而且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多為能募來款項的應用學科所占
據。一些高校重新成為“官僚養成所”和為大企業(尤其是外企)培養白領的地方。在大學行政化和校園市場化雙重引導下,一些青年學生人生觀模糊、價值觀顛
倒,對高薪、高位趨之若騖,追求急功近利,而將艱苦創業報效國家置之腦后,人文素質教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真實成果可想而知。
認同
危機、信仰缺失。伴隨著市場化、全球化和利益多元化,思想界也呈現多樣化。從市場原教旨主義、“新自由主義”到極端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各種思潮、
“主義”紛然雜陳,在維持的“發展”共識以外,事實上陷入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危機,甚至出現了打著傳統文化旗幟而公然反對平等、民主等現代價值、主張回
到“差等”社會的新型權貴主義、專制主義思想傾向。 實際上,“賢智庸愚,各安其位,各守其分,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正義,這才是儒家差等法的要旨所
在。”近年來反平等、反民主、反對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聲音不絕如縷,值得關注中國未來前景的人們認真對待。
如果說,現實中的官商勾
結、權錢交易、“權貴資本”是中國現代化的大敵,若不有效遏制而任其發展,有可能成為吞噬改革開放成果的“黑洞”,那么,我們在思想領域所要首先警惕的,
就是這一類“新自由主義”和新專制主義(無論以左的還是右的面目、或者打著傳統文化的旗幟出現)的奇妙結合。
還有其他一些經濟、金融
方面的“黑洞”,如地下錢莊猖獗、民間高利借貸活動遍地;中小企業得不到銀行貸款,國家金融監管缺位等等。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制造這些經濟、金融黑洞的機制
并未消失,加之經濟、金融風險具有傳染性和蔓延性,使得政府監管顯得尤為重要。監管應當貫穿經濟、金融運作的全過程,同時建立起嚴格的市場準入機制、審慎
監管機制和市場退出機制。